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表面与界面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材料表面与界面相关记录200条 . 查询时间(2.165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与器件应用团队在柔性神经形态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其在未来柔性神经形态平台构筑上有着潜在的应用。他们在柔性PET衬底上制备了以壳聚糖薄膜作为栅介质的、具有学习行为的ITO突触晶体管,其在机械弯曲应力作用1000次后,器件各项性能参数保持稳定;在栅极偏压应力作用8000秒后,发现器件阈值电压呈现一定的漂移,说明研制的晶体管具备学习能力。随...
2018年11月5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高校“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评选结果。山东大学科技期刊社编辑出版的《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被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近年来,科技期刊社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创建“名刊强社”为目标,认真谋划发展蓝图,实施“期...
应“理化青年论坛”和中科院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邀请,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徐志平教授于10月31日下午来理化所交流访问,并做了题为Nanoscale Selective Fluidic Transport的学术报告。报告中,徐志平教授从纳米限域环境中的分子结构出发,介绍了单纳米通道中分子的渗透性与选择性,并对单纳米通道的膜设计进行了深入介绍。报告会后,徐志平教授还与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就共同感兴...
近日,我所秦建华研究团队(1807组)在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双水相微载体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领域刊物Small上。纳升乃至皮升级液滴作为理想的微载体或反应器被广泛用于药物筛选、化学合成、组织工程等领域。传统基于乳化技术的液滴制备方法均源于油水双相(Water-in-Oil)体系,由于生物兼容性不佳,严重制约了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如何建立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双水相液滴制备新...
2018年9月15日,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会上,吉林大学校友、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获得了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江雷通过师法自然,建立了超浸润界面材料及超浸润界面化学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他从空气中的荷叶的自清洁与水中的鱼鳞自清洁原理中发展出超浸润体系,并进一步制备了可以在超浸润体系的状...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系统材料学研究部米启兮课题组针对一种化学式为CsSnBr3(溴化锡铯)的新型半导体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同类材料相比,更有利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结构使CsSnBr3在光照下产生自由载流子,对温湿度的稳定性也有显著提升,展现出在太阳电池和光探测器方面的良好应用前景。近日,该成果以“All-Inorganic Perovskite CsSnBr3as a Thermally ...
相比于传统溶液化学,表面化学在原子级精准制备碳纳米结构方面展现出许多优势,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通过脱卤偶联反应实现新颖碳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然而截至到目前,表面化学反应用到的卤化物前驱体分子大多还局限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只修饰一个卤素原子的范畴。近期,许维教授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并设计了一系列前驱体分子,在同一碳原子上修饰两个或三个卤素原子,通过脱卤偶联反应,达到直接形成碳碳双键(Angew. Chem...
共价三嗪骨架材料(Covalent Triazine Frameworks,CTFs)是一类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多孔材料,其骨架含有丰富的氮元素,使材料的表面具有极性,因而在气体吸附分离、多相催化、光电技术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CTFs材料一般通过离子热或强酸催化等方法制备,反应条件苛刻、单体来源较为有限,限制了材料的大量制备和结构的多样化设计,而且目前的合成方法制得的...
近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量子材料微结构研究中心潘晓晴教授团队的聂越峰教授课题组发现在单原子层精度原位监控化学成分变化的新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氧化物界面制备的精度。这一工作将推动氧化物表面与界面新颖量子现象研究的新发展。该成果以《Chemically specific termination control of oxide interfaces via layer-by-layer m...
有机薄膜电池因具有高效、低成本、轻柔、可采用全溶液法制备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取得了巨大发展,展现出产业化的开发前景。要实现有机光伏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必须发展低成本、连续卷轴印刷工艺。对于印刷薄膜光伏而言,可印刷界面材料是实现高效印刷光伏的关键材料之一。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常用的溶液法界面材料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和聚合物/小分子类有机界面层材料。这两类界面材料...
近日,“与创新同行”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盛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上海市千人计划专家、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我校化学系孔彪研究员因提出超组装框架界面材料新策略用于光电能源存储及生物医学等领域荣获“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特别奖-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2018年7月1日,第五届“Nano Research Award”在第13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期间颁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江雷被授予第五届“Nano Research Award”,获奖理由为“表彰他在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领域,特别是在构建超浸润界面材料方面的突出贡献”。江雷出席论坛,并做获奖报告。
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傅红如博士与合作者一起,实现了对荧光染料溶剂绿7(含磺酸根的芘分子,SG7)的捕获,并通过对其发光性能测试,验证了理论上预测其发光行为的正确性。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应用材料与界面》。
日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表面界面课题组采用3D打印实现了纸基光热驱动器件的快速制备。研究人员通过在聚乳酸(PLA)中加入具有优异光热效应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发展了MWCNTs-PLA复合线材,然后采用熔融沉积(FDM)增材制造工艺在普通办公用纸上打印制备了纸基双层结构驱动器件,并深入研究了驱动器双层结构稳定性,功能层复合材料的打印层厚度和打印层结构设计对驱动器致动效果的影响...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刘亚华教授研制的超疏水材料,可将固液接触时间的理论极限大幅缩短80%,成功挑战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固液接触时间是衡量材料表界面动态润湿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固液接触时间越短,固液表界面间质量、动量和能量交换越快,材料表界面的性能更好,可应用于装备表面的抗结冰、自清洁和防污抗菌等。在亲水界面上,液滴快速铺展且停留于表面。然而,由于超疏水独有的低黏附性,液滴能够在超疏水固体表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