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复合材料 >>> 金属基复合材料 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复合材料相关记录903条 . 查询时间(2.135 秒)
利用木质单元和胶黏剂开发高性能、多功能木质复合材料用于替代金属、高分子材料等,是实现木材工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质胶黏剂科研团队受人类纤维状神经网络实现高效信号传输的启发,利用天然木纤维特殊结构和表面特性,通过静电自组装-压力诱导空间限域组装两步法与石墨烯纳米片复合,构建三维纤维状石墨烯导热“轨道”,同时实现石墨烯“面对面”接触,制备出具有金属...
天然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各种工艺方法提升材料的性能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传统的偶联剂或碱处理改性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纤维和聚合物的相容性进而提高产品性能,但由此带来的化学试剂污染和处理成本高等问题是不可忽略的。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双保教授课题组通过在漆酶催化作用下将多巴胺沉积在竹纤维表面,避免了额外的化学试剂的使用;由该功能化改性竹纤维制备的聚β-羟基丁酸基复...
聚酰亚胺(PI)由于优异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能以及耐原子氧性能被广泛用于自润滑材料,在PI的整个基体中加入纳米填料以改善其摩擦学性能已被广泛研究。然而,由于成型方法的限制,PI的整体梯度结构很少被提及。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能够发挥自由制造复杂对象的优势,为PI的结构设计带来了机会。同时满足高性能和高保形的3D打印PI对于摩擦学过程至关重要,但也极具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DNL0305组)王素力研究员和孙公权研究员团队在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HT-PEMFC)低界面传质阻力多孔电极设计构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多孔电极表面能调控,实现了非连续磷酸液—固界面层的可控构建,并阐释了该界面结构在工况下的演化机制与规律。
MOFs光催化剂因具有有趣的结构、良好的稳定性、理想的耐用性和可调的功能性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MOFs材料一般可以光催化还原CO2生成C1产物如CO、HCOOH、CH4等。郭帆博士设计了一系列MOFs纳米材料的合成策略,并开展了光催化还原CO2为C1产物的活性、选择性与其晶面/尺寸依赖关系的研究(ACS Catal. 2022, 12, 9486-9493; Chem. Sci. 2019, 1...
2023年1月3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大”)获悉,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瞿金平院士团队、吴婷老师一项关于《受防护林启发具有根-土互锁微纳结构的超疏水阻燃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日前在《先进功能材料》杂志在线发表。该研究在仿生超疏水阻燃复合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所张世武教授研究团队与英国和澳洲合作者组成的联合研究组,成功开发了一种可以响应外界机械载荷和电信号变化从而自主调节机械刚度、电导率和灵敏度的新型复合材料。该成果以“Electro-mechano responsive elastomers with self-tunable conductivity and stiffness”为题于2023年1月2...
2023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院微纳米反应器与反应工程学创新特区研究组(05T7组)刘健研究员团队在利用聚合物光催化剂生产H2O2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对间苯二酚—甲醛(RF)树脂的电荷分离能力的提升,以及光催化反应路径的调控,提升了RF树脂的光催化产H2O2性能,使其太阳能到化学能(SCC)的转化率达到1.2%。
2023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纳米反应器与反应工程学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刘健团队在利用聚合物光催化剂生产H2O2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对间苯二酚—甲醛(RF)树脂的电荷分离能力的提升,以及光催化反应路径的调控,提升了RF树脂的光催化产H2O2性能,使其太阳能到化学能(SCC)的转化率达到1.2%。
近日,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白华教授与胡晓兰副教授在承载储能一体化电容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High-strength and machinable load-bearing integrated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 based on polymeric solid electrolyte”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
近期,厦门大学材料学院胡晓兰副教授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柳林研究员合作研究,相关成果以题“Evolution of Transient Luminescent Assemblies Regulated by Trace Water in Organic Solvents”发表于J. Am. Chem. Soc. 2022, 144, 42, 19410–19416.
2023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曾高峰研究员和徐庆副研究员团队在电催化氧化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双催化活性位点的新型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研究上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Metal Organic Polymers with Dual Catalytic Sites for Oxygen Reduction and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为题发表在...
单根碳纳米管具有远高于聚合物单链的力学强度和热导率。如何让千万根碳纳米管组成的宏观体纤维在力学强度、模量、韧性、延展性和热导率等指标上赶超碳纤维和Kevlar等标杆型聚合物合成纤维,充分释放其中单根组分的性能潜力,被认为是碳纳米管宏观体纤维实现广泛应用的关键前提。近年来,以超强酸处理碳纳米管的强化研究实现了较高性能纤维的制备,但是如何降低相关方法对于原材料的纯度、长度、直径等的苛刻要求,使方法适用...
自上世纪20年代KDP(KH2PO4)被发现以来,铁电材料持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并在诸如陶瓷电容器、储能器件、微波器件、超声传感器等领域引发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铁电材料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钛酸钡(BaTiO3)陶瓷,作为一种典型的高介电材料,BaTiO3被誉为“电子陶瓷工业的支柱”,广泛应用于多层共烧电容器(MLCC)中。然而,随着电子元器件尺寸的进一步减小,由于传统BaTiO3体系高频下介...
近年来,以聚苯胺(PANI)为代表的导电聚合物,由于具有低成本、高稳定性和可调谐性能而引起了广泛关注。PANI/贵金属复合材料是PANI研究的重要分支,通过将导电聚合物PANI的特性与银纳米颗粒(AgNPs)的独特性能相结合,Ag/PANI复合材料有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气体检测、医学诊断等领域。随着对器件小型化、集成化、便携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几何特征精细可控的Ag/PANI微纳结构的制备变得尤为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