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能源科学技术 >>> 一次能源 >>> 煤炭能 石油、天然气能 水能 风能 地热能 生物能 太阳能 核能 一次能源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一次能源相关记录850条 . 查询时间(3.65 秒)
截至2023年10月30日,江苏油田自建绿电使用比例达到24.19%,位居中国石化上游板块首位。
《实施方案》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冀东油田机械公司深刻把握“国之大者”“企之要情”的深刻含义,在产品研发上瞄准“绿色低碳”这一风向标持续发力,深耕“三个一流产品+一项核心技术”技术要义。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为外燃式热电转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自由活塞热声斯特林发电技术具有高效、紧凑、静音、可靠等突出优点,在近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云南大理,温泉疗养项目吸引众多游客;河北雄安新区,地热代替燃煤,供暖能力已超1000万平方米;西藏拉萨,羊易地热电站累计发电突破5亿千瓦时,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约42万吨……地热能已在不少地方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可广泛应用于发电、温室种植、食品烘干、建筑物供暖和制冷等领域。近期发布的《中国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地热供暖(制冷)能力达到13.3亿平方米。
铁素体/马氏体钢和奥氏体钢等铁铬基合金是以超临界水冷堆、铅冷快堆为代表的先进核能系统的首要候选材料。材料的抗腐蚀性能是决定先进核能关键系统部件能否安全服役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表面氧化膜的微观特性决定了其抗腐蚀性能。
日前,由新星公司开发、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撑的中国石化第一口地热连通井——陕西绿源中天未来玥U形地热连通井,安全顺利完成直井与水平井的精准对接,标志着中国石化在地热开发利用技术探索上取得了积极进展。该井水平位移1181.06米,是国内目前水平位移最长的地热连通井。
新结构分子的设计合成是推动有机电子学发展的驱动力。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共轭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但具有合成不可控和批次差异性大等缺点,因而材料和器件重复性欠佳,是商业化进程中的瓶颈。共轭小分子结构明确,解决了合成可控性和批次差异性问题。然而,电荷输运强烈依赖结晶性,最佳活性层形貌难以获得,影响了器件性能和稳定性。
维也纳当地时间2023年9月27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第67届大会召开期间,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出席国际原子能机构“核能创新促进净零排放”主题科学论坛闭幕式,向各国同行分享中国经验和中国观点,共同探讨核能创新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有关话题。
近日,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了有关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报告称,随着可再生能源设施逐渐规模化,且化石燃料价格上升,可再生能源发电竞争力正在增强。
2023年9月17日,在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上,国际地热协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地热供暖推荐做法》行业标准。这是全球地热领域发布的第一项行业标准,对推动地热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9月21日,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川渝地区“十四五”以来投产最大的风电项目——雅砻江腊巴山风电项目正式投产发电。
河北省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优化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管理流程的通知》。
咨询公司睿咨得能源2023年9月1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150吉瓦,几乎是2022年87吉瓦的2倍。研究表明,这种增速不会很快放缓。预计2024年中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65吉瓦,2025年为170吉瓦。这一增长将使中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到2024年底达到700吉瓦以上,到2025年底将增至接近900吉瓦,2026年将突破1太瓦。
从采用“15口分布式光伏+智能间抽”“零碳”采油方式,到6兆瓦光伏电站和余热“落户”利用,再到二氧化碳驱油……截至9月13日,塔里木油田轮南低碳示范区综合生产绿电695.53万千瓦时,预测年度能耗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11%和15%,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93.19万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