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农艺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农艺学其他学科相关记录207条 . 查询时间(2.163 秒)
为了推动中国青年人员关注农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投身农业研究与发展,6月5日,由中国农科院信息所、研究生院和全球农业研究与发展青年论坛(YPARD)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青年人的角色暨全球农业研究与发展青年论坛中国推广会”在中国农科院顺利召开。来自国际竹藤组织、香港乐施会、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农业部农研中心、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中国林科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中...
据中国农业大学网站消息,教育部经研究决定,任命李召虎为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免去孙其信的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职务(此前,孙其信已经被任命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中共教育部党组经研究并与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任命李召虎为中共中国农业大学委员会常委。
2011年2月21日,根据广东省农业厅2011年第1号公告,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张明永研究员、梁承邺研究员等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植优523”,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植优523”是利用华南植物园培育的水稻三系不育系植A与恢复系R523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在2008和2010两年的广东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分别比对照种“粤香占”增产5.22%和10.23%。
2010年12月25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广西经济作物研究所韦本辉研究员主持的国家948项目“淮山品种引进试验”进行测产验收,每亩有效株达1984株,平均单株重2.82公斤,最大单株5公斤,折算每亩产鲜薯5595.5公斤。据介绍,这是采用粉垄栽培技术种植的。
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生产与消费的第一大国,而珠三角地区则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然而,在过去20年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甚至出现了农民用水稻田私种蔬菜销售,然后购买水稻来交公粮的现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稻积极性,政府连年提高水稻收购价格,但具体提到多少才合理呢?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完成的农业部“948”重大滚动项目“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模式及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年11月20日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验收和鉴定。
2010年11月10日,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越南河内举行了建所50周年庆典的闭幕活动。在庆典闭幕晚宴上,IRRI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教授颁发了2010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杰出校友奖,该奖项也是首次颁发。
谷粒大小不仅是决定水稻产量的要素之一,而且对谷粒的外观品质有着重要影响。近日,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课题组在谷粒大小和粒型的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证实了水稻中GS3基因控制水稻籽粒大小,发现了该基因中控制籽粒大小的关键区域,命名为OSR(Organ Size Regulation)。该论文日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2010年10月24日,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专家对华南植物园选育的水稻不育系“园A”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会在肇庆市农科所举行,由来自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广东省科技厅农村处、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肇庆市农科所的水稻育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园A”进行了田间实地考察,并现场取样进行自交结实检查和不育花粉的镜检。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张明永研究员所作的选育报告,审阅...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适型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选育”课题近日在长沙通过验收。该课题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肖国樱研究员主持,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参加了课题研究。经过近4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进展:一是培育出杂交早稻不育系3个,它们在抗倒性、苗期耐寒性、后期抗高温能力和品质方面比现在当家杂交早稻不育系有显著改良。二是选育出超级杂...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石平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白叶枯病菌会利用水稻生长繁殖必不可少的显性Xa13基因,减少铜在水稻导管中的分布而侵害水稻。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病原细菌利用宿主基因征服宿主的一种新机理,同时也揭示了可能涉及水稻与病原共进化一个典型例子。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杂志《植物细胞》上以重点推荐形式在线发表,同时配发了介绍文章。
武汉大学研制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234”日前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首次成功选育抗虫杂交稻基因,经多代回交,并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而成的两系不育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新品种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英国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研制成功的。
2010年7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文祥等组成的工程验收小组对该所长沙水稻育种试验基地农田整理工程进行了现场验收。在听取工程施工方、分子生态中心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进行现场察看后,验收小组原则同意在施工方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有关质量问题进行整改完工后通过工程质量验收。
6月28日至29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就“水稻基因组学与农业应用”进行研讨。转基因、克隆、分子育种等高科技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研讨会的主题。与会专家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水稻基因组学的发展,我国的水稻研究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契机,我国的水稻研究将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经过多年的杂交粳稻种质和技术创新,开展了滇型杂交粳稻的研究与选育,并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滇型杂交粳稻品种。其中,“滇杂31”百亩连片示范种植创造了平均单产960千克/亩的杂交粳稻育种史上的奇迹,超过超级稻第三期2010年亩产900千克的目标。滇型杂交粳稻已推广到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等地,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