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热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热学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2.612 秒)
地热能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能,对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地热供暖已世界第一,但是在地热高质量利用的中高温地热发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井筒结垢影响地热开发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之一。高温地热井筒结垢从物理过程上涉及到井筒水气两相相变流动、结垢物过饱和析出的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及固体在井筒壁上的粘附等多个过...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和深海热液温度探针等原位探测装备,首次发现并证实深海热液低温溢流区的气体释放通量是高温喷口区的10-100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质学》(Geology)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蒋方明团队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下,完成了世界首创热管产出蒸汽直驱汽轮机地热发电系统的设计,在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开展了超长重力热管蒸气直驱地热能发电系统的场地实验研究,并于3月23日至26日成功进行了72小时发电试车。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消纳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系统稳定输出。地热储能具有高能量储存容量和高储能效率的优势,能大规模消纳非稳定可再生能源并有效解决季节性供需不匹配问题,可作为长时储能和系统调峰的首选。地热储能主要分为岩土储能和含水层储能,岩土储能不受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含水层储能则存储温度更高、规模更大,均是国内外储能技术研究的热点。然而...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全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规范和简化管理流程,深入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因地制宜选择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完善资源勘查与评价、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严格地下水资源监管,有效保障地热能的清洁开发和永续利用。
2022年2月19日,由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根生院士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启动暨实施方案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四川广安铜锣山地区组织施工的地热勘探试验井取得较好效果,在钻遇须家河组地层707-726米井段自流出水,日涌水量7200立方米,孔口水温37℃。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18年1月19日,爱思唯尔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1793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入选。我校3位教授继2016年后再次入选,入榜学者总数并列全国第78位。3名入榜教授为数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蒋达清教授,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入选者、理学院孙道峰教授,免疫和微生物学学科入选者、原化学工程学院党宏月教授。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宣布首批共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24门课程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我校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至少完成了两期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2016年7月25日至28日,德国工程院院长、亥姆霍兹协会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主任Reinhard F. J. Huttl教授一行来华访问。作为此次访问的首站,于2016年7月25日下午到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地热资源研究中心(GRC)进行学术交流。
在土星卫星土卫二地表下埋藏的海洋中,似乎正有热泉从底部喷出。这一发现——这也是在地球之外发现的首个热液活动的例证——很可能会支持向这颗星球发射探测器以寻找生命迹象的努力。由美国及欧洲航天机构合作开发的“卡西尼”号探测器已经发现在土卫二上流淌着富含硅的微小颗粒,这些微粒的直径为5至10纳米。行星科学家在3月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城市功能区及不透水地表、绿地覆盖对地表热通量的调节机制,发现了“旧城区改造降温效应”和“城市地表热环境生态调控阈值”等与城市地表热相关的重要因素。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
“到2020年,我国地热能开发年利用量要达到5000万吨标煤;2030年,地热能开发年利用量要达到1亿吨标煤。”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11月25日召开的中国首届地热论坛上透露了这一目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