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学 >>> 凝聚态理论 金属物理学 半导体物理学 电介质物理学 晶体学 非晶态物理学 液晶物理学 薄膜物理学 低维物理 表与界面物理学 固体发光 磁学 超导物理学 低温物理学 高压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凝聚态物理学相关记录1502条 . 查询时间(2.683 秒)
未来,电子、光电、能源等领域需要大面积柔性透明导电薄膜(TCF)。由于铟是不可再生资源且价格昂贵以及氧化铟锡固有的脆性,现代技术广泛应用的氧化铟锡TCF难以满足科技发展尤其是新一代柔性电子器件的需求。目前,科学家已开发出碳纳米薄膜、金属纳米线、导电高分子等替代氧化铟锡的透明导电材料。其中,碳纳米薄膜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候选材料之一。然而,实现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广泛应用不仅要求其克服透光率和导电性之间的...
2024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曹亮与合作者,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多功能物性测试系统,在范德瓦尔斯层状结构的晶体研究中,引入层间平移自由度,为材料物态的有效调控提供了“纯净”的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优异的热稳定性和耐毒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对开发实用型的单原子催化剂至关重要。铂基催化剂凭借其优异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VOCs的催化氧化,然而,实际工况下VOCs废气组分复杂,铂单原子催化剂由于高暴露的原子活性位点极易与H2O、SO2等杂质气体大面积接触而发生中毒失活的现象。因此,研究人员重点致力于提高单原子Pt催化剂在VOCs催化燃烧领域的耐毒性研究。特别是含水工况下,单原子Pt基催化剂极易失活,限...
2024年5月6日,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ISMRM) 正式公布了2024年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会士( ISMRM Fellow )名单,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沈定刚教授入选。在此之前,沈定刚已当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
聚合物半导体是新一代柔性光电子产业的基础材料,在高柔性逻辑电路、可植入智能感知器件、热电发电与制冷器件等方面具有应用前景。化学掺杂可以精细调控聚合物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和光电功能,并拓展材料的应用领域。近年来,科研人员在聚合物半导体的分子掺杂方法开发、掺杂程度调控和掺杂态功能物性拓展等方面取得了进展。然而,现有方法受限于掺杂剂的各向同性扩散,掺杂空间分辨率仅可达亚微米尺度,制约了聚合物半导体纳米电子学...
非共价相互作用是超分子化学的基石,因此研究和发展新型非共价作用具有科学意义。生命体中广泛存在的基团——羰基,作为电子给体和受体参与多种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硫键和n→π*轨道作用等,在生命活动和分子组装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动态共价键能够将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和共价键的稳定性结合,在构建功能组装体和材料方面展现出应用价值。动态共价体系的分子多样性为发现和量化非共价相互作用提供了新途径。
2024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团队在反应诱导催化剂表界面结构动态演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逆水气变换反应产物H2O和CO先后主导氮化钼催化剂的表面活化,导致其表面重构为活性更高的氧化钼和碳化钼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催化活性,促进了表面碳化,催化活性和催化剂活化之间呈现正反馈的关联机制。
肼具有剧毒性、可燃性和高度的爆炸性,鉴于肼对生命健康和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实现其快速、高灵敏、可视化现场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肼的现场检测存在响应速度慢和抗干扰性差等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痕量化学物质感知团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探针识别位点与肼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精确调控策略,成功实现了肼溶液的超快(2-3 s)荧光点亮检测,该工作发表于Cell Rep. Phys. Sci. ...
2024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组(DNL1606组)杨栋研究员和刘生忠研究员团队利用热辐射退火技术,克服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加工温度限制,为解决柔性太阳能电池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柔性基底“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低温限制问题提供了方案。团队通过将热辐射退火技术与热电冷却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PET基底上高温制备缓冲层和钙钛矿吸光层。
2024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包信和以及研究员汪国雄、高敦峰团队,在乙烯电催化转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进展,提出了反向单原子掺杂策略,实现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乙烯电催化环氧化制环氧乙烷。
2024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在乙烯电催化转化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反向单原子掺杂策略,实现了高活性高稳定性的乙烯电催化环氧化制环氧乙烷。
复杂氧化物异质结构因丰富的物理现象而受到关注。然而,在氧化物异质结的设计中存在一个局限:当厚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薄膜会表现出与其对应块体性质截然不同的“死层”现象。作为典型的例子,4d过渡金属氧化物SrRuO3(SRO)的块体具备铁磁金属基态,居里转变温度约160K。但在SrTiO3(STO)等基底上生长的超薄SRO薄膜则展现出金属-绝缘体转变(MIT)和非铁磁态,与块体性质不同。过去十多年中,临...
2024年3月26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装置的首台500 MHz超导模组成功完成了低温下的水平高功率测试,测试结果优于HEPS的设计指标,标志着500 MHz超导模组研制成功,为HEPS加速器储存环扫真空、调束和正式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4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DNL0603组)王峰研究员、贾秀全副研究员团队与斯坦福大学Richard N. Zare院士团队合作,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雾化过程中水-油微界面“接触起电”产氢反应的活性调控。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健鹏课题组、王竹君课题组在三维摩尔超晶格体系中发现了新奇物性,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