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比较文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知识库 比较文学相关记录178条 . 查询时间(2.432 秒)
回首2006年,中国文坛依然是一派战国景象。典型的事件,有3 月在知名文学评论家白烨与“80后”作家韩寒之间围绕“文坛”与“权力”展开的“韩白之争”;4月由批评界开始的对知名作家余华长篇新作《兄弟》进行的声势浩大的、 呈一边倒的强火力“围剿”;9~10月由网民“恶搞”知名诗人赵丽华诗歌而引起的关于“废话诗”的争论;同月,针对“废话诗”事件诗人叶匡政抛出“文学死了”的言论,断言“网络互动,文学不存”...
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     野天鹅  德国  中国当代文学  喜福会       2008/12/29
如果有人问德国的文学爱好者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事情,得到的反应往往会是一个吃惊的表情。中国文学和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和中东的文学一样,属于来自遥远国度的稀奇古怪的东西。这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不大,更多的原因在于德国读者的品味、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偏见、当然还有他们对中国的老套的印象。
中国古典戏剧、小说都是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历史大潮中,被引进法国的。19世纪是法国汉学家译介、研究中国戏剧的自觉时期;中国古典戏剧担当了中西(中法)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先锋角色;19世纪法国汉学界引进中国小说,以传奇、才子佳人小说为主,20世纪突破了这一单一化格局,注重于长篇巨制的翻译介绍,以小说作为认识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参照,表现出更多的自觉和活力。但它们承袭的依然是前辈所确立的纯文学的文化观...
刘半农与李贺     李贺  刘半农       2008/11/25
中唐天才的年轻诗人李贺,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冷艳的风格,尖新精巧的诗句,瑰丽怪奇的意象,屹立于当时百花争艳的诗坛,形成卓绝一时的长吉体。它像一颗明亮的慧星划国诗国的天空,光芒四射,在中国诗史上的影响,长期不衰,学李贺诗风者,代有其人。中唐的诗人张碧、庄南杰、刘言史,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宋代的爱国诗人文天祥、谢翱,元
李商隐和华滋华斯     华滋华斯  李商隐       2008/11/25
李商隐的诗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使我们中国的读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英国十九世纪的湖畔诗人华滋华斯。李商隐和华滋华斯,一个是九世纪中国的诗人;一个是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相差整整十个世纪,远隔千山万水,然而他们的诗竟然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这在文学史上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李商隐的爱情诗为较多人所熟悉,而他
[明清]黄遵宪与日本汉诗     黄遵宪  日本汉诗  晚清       2008/11/18
黄遵宪(1848-1905)作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向来颇受学界重视。可是,他在清光绪三年、日明治十年(1877)末至清光绪八年、日明治十五年(1882)初任清朝首批驻日使馆参赞的四年多时间内,与日本汉诗发生过的种种关涉,却至今尚未见有全面深入的综合研究[1]。也就是说,黄遵宪阅读过哪些日本汉诗作品,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他对明治汉诗坛产生过怎样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自己是否也从明治汉诗那里得到过...
由于比较文学特有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可比性”是其学理根据的最根本问题,也是它本身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历来构成可比性“第一原理”的是普遍性或共性,它来自两方面,即事物固有的属性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对普遍性或共性的确认,及相应的其它环节,学者们均做了过细的研究,然而也受到了现代思潮的严重冲击。后者从哲学、方法论、文化政治学、文艺学等多种角度,批评普遍性或共性的概念是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
由于比较文学特有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可比性”是其学理根据的最根本问题,也是它本身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历来构成可比性“第一原理”的是普遍性或共性,它来自两方面,即事物固有的属性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对普遍性或共性的确认,及相应的其它环节,学者们均做了过细的研究,然而也受到了现代思潮的严重冲击。后者从哲学、方法论、文化政治学、文艺学等多种角度,批评普遍性或共性的概念是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
由于比较文学特有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可比性”是其学理根据的最根本问题,也是它本身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历来构成可比性“第一原理”的是普遍性或共性,它来自两方面,即事物固有的属性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对普遍性或共性的确认,及相应的其它环节,学者们均做了过细的研究,然而也受到了现代思潮的严重冲击。后者从哲学、方法论、文化政治学、文艺学等多种角度,批评普遍性或共性的概念是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
文学与哲学的比较研究概观     比较研究  哲学  文学       2008/10/22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内地的蓬勃发展,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开始受到了重视。虽然从哲学与比较哲学的角度反思比较文学这门新兴的文学研究学科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还比较少见,但是,对文学与哲学、文学与思想的比较研究却成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由于中国内地当代的比较文学研究起步较晚,对近代以来中国的比较文学遗产的整理与继承,对外国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输入...
从《诗经》以来,直到近人单士厘编的《清闺秀艺文略》,载入文集,有案可稽的女诗人数量可观。蔡琰、谢道韫、徐惠、李治、上官婉儿、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沈宜修等,都留下足以使后人覃思叹息的诗篇。清代的女弹词作家陶贞怀、陈端生、邱心如等咏唱的女扮男装、建功立业的女中豪杰,也具有艺术的魅力(1)。不过,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女作家,特别是著名的女作家,却罕有所闻。然而,在越南,十八世纪却出了一...
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是20世纪初的一部重要文学批评著作,它分析了19世纪大名鼎鼎的批评家圣伯夫只从生活轶事、他人言论、恶癖陋习等方面去评论作家的批评方法,反驳了圣伯夫对19世纪重要作家的错误评价,同时阐明了创作者挖掘精神世界和表现真实的重要性。普鲁斯特的批评为20世纪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指出了新方向。
将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加以比较研究,是一个新的富于挑战性的课题。所以这样说,基于三个原因:(1)受以往既定的政治标准和阅读思维定式的影响,国内对产生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哥特小说这样一个曾经深刻影响过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的“黑色小说”流派,在译介和研究上显得非常滞后,国内读者对其还十分陌生。
敦煌学是二十世纪初延至本世纪的显学,有关敦煌壁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等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佳绩,然而,深赋美学内涵的敦煌艺术中观音菩萨图像所包含的美学意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敦煌佛教艺术中的“观音菩萨”图像做综合性研究,认真剖析这一独特的艺术传达形式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和宗教史上的地位,深入挖掘其美学意义,借此对“以美育代宗教”做出一定的创新思考。
90年代初期开始的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对历经一个世纪风雨的中俄(苏)文学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最表层的现象是前苏联当代文学作品和近期的俄罗斯文学作品译介量的锐减,这里除了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而受到制约外,读者兴趣的转移(不单单对苏俄文学)也许是更直接的原因。80年代原有的4家俄苏文学专刊,在进入90年代后仅剩下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依托的一家(先是改名为《苏联文学联刊》,后又更名为《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