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高分子物理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高分子物理相关记录175条 . 查询时间(3.667 秒)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以及随后的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含氟量和磺化度的嵌段共聚物P(SSt-b-FNEMA) (PSSF).通过溶液粘度和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该含氟嵌段共聚物独特的溶液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SSF能显著降低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的表面张力.然而,与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的表面性能不同,PSSF不能显著地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当PSSF中和成钠盐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趋于一致.进一...
以丙烯酰胺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钠(NaAMC14S)为共单体,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均相共聚合,使NaAMC14S的浓度分别处于临界胶束浓度上下,分别制备了具有无规结构与微嵌段结构的两类共聚物;用红外光谱法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乌氏粘度法测定了特性粘数,相对表示出了共聚物的分子量;采用荧光探针法与表观粘度法重点研究了两类共聚物的疏水缔合性与水溶液的流变特性.研...
为研究聚电解质溶液的离解和水解行为的浓度依赖性,通过向聚丙烯酸溶液添加计算量的氢氧化钠,制备了不同中和度的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物。 在很宽的浓度范围内测量了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物水溶液在25℃下的pH值。发现中和度为0.96的共聚物水溶液在浓度大于0.001 mol/L时,pH值在恒定为9.80;而中和度为0.30的共聚物水溶液在浓度小于0.001 mol/L时,pH值恒定为6.25。这两组特定中...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以水溶性可生物降解的葡聚糖为主链,具有温敏相变特性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接枝链的葡聚糖-接枝-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Dextran-g-PNIPAM)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Dextran-g-PNIPAM体系的微胶束化行为与共聚物结构和溶液体系的温度密切相关,接枝共聚物中PNIPAM含量越大,水溶液体系的温度越高,形成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
研究了AH系列胺基修饰的超高交联树脂对水溶液中间苯二酚的静态吸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它们对间苯二酚的吸附容量明显高于母体交联树脂NDA-100和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AH系列树脂与吸附质分子之间不仅有范德华作用力,还存在着氢键等作用力.该类树脂对间苯二酚的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属于以物理作用为主兼有弱化学作用的吸附过程.吸附速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树脂胺基含量的升高...
利用溶液滴膜的方法在云母表面制备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聚苯乙烯(SIS)三嵌段共聚物薄膜, 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其表面形态. 发现共聚物经微相分离, 在薄膜中形成平行于表面的条纹形态, 相周期约(38±5) nm, 并且观察到条纹环绕形成的螺旋图案, 图案尺寸超过1 μm. 在螺旋中心某一组分形成闭合端, 而其它区域条状相沿螺旋切线方向平行排列. 嵌段共聚物溶液成膜过程中, 螺旋图案的产生...
用新合成的两种侧链聚硅氧烷高分子液晶涂渍并交联成玻璃毛细管色谱柱,这种色谱柱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相当好的热稳定性,适用于分离3~5环多环芳烃异构体。
高效GPC法测定沥青及其缩聚物的分子量分布。
简易法测定涤纶树脂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均孔树脂二次交联度的测定①          2007/12/13
均孔树脂二次交联度的测定①
研究新型共聚物——ZB系列表面键合剂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采用物理吸附的方法制备了ZB-004,ZB-014,ZB-016等3种涂层毛细管柱,在pH3~5范围内,3种涂层均能有效地降低管壁对蛋白质的吸附作用和电渗流,其中亲水性较弱的ZB-004涂层的分离性能最好。在pH<5时,涂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分析重复性,但在更高的pH值条件下,仍然存在着峰形畸变和电渗流迅速增加的现象。
借鉴高分子亚浓溶液线团收缩理论 ,研究了脱氧核糖核酸 (DNA)片段在高分子溶液全浓度区间的电泳迁移行为。结果表明 ,在高分子稀溶液、亚浓溶液和浓溶液 3个不同浓度区间 ,DNA的电泳迁移行为各不同 ,DNA片段的分离在这 3个浓度区间也存在差异。
丁二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表征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研究了乙烯原位聚合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在连续自成核退火过程中的分步结晶, 得到产物链结构的支化非均匀性的信息. 研究发现LLDPE在经过热分级处理后其熔融曲线呈多峰状, 表明产物具有一定的非均匀性, 不同长度链段所形成的晶片厚度在4~10 nm之间; 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 各不同晶...
以聚苯乙烯(PS)和锌盐中和的磺化聚苯乙烯(Zn-SPS)膜为基体,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环境中用化学氧化法原位制备了聚吡咯(PPy)导电复合材料. 由于SC-CO2对聚合物基体的强溶胀作用, 吡咯分子高效地扩散到基体内部进行聚合而形成导电通路, 得到比传统的水溶液法更高的电导率. 聚合物基体的性质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形貌产生重要影响. 在相同条件下, Zn-SPS/PPy的电导率比P...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