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能源科学技术 >>> 能源化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能源化学 煤炭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0.15 秒)
温晓东研究员,研究方向:(1)含碳资源高效转化过程:通过理论预测并结合实验验证探索C-H-O反应网络体系,设计高效的催化转化过程。(2)清洁能源转化材料的预测和开发:开发针对能源催化及能源材料的计算机智能预测平台,建立相关体系的大数据“专家系统”,走向理性设计的能源催化过程及能源转化材料。
郑占丰研究员,研究方向:光催化绿色合成、能源转换、一碳化学,纳米材料合成及应用,土壤修复及污水净化。
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一直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需求。天津大学完成的“煤制大宗含氧化学品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目前已成功用于3套千吨级中试及6套工业生产装置,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该项目也因此于近日获得2022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2023年1月31日上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际合作部主任苏传荣一行拜会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北京办事处,与新任所长古谷寿之等举行会谈。本次会谈是国际合作部新年伊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行业、服务会员企业的重要外事活动。
当地时间11月1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现场,中国角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进展”的边会。会上,《中国耦合CCUS制氢机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2022年11月11日上午,中国煤炭学会召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发展前瞻分析和技术展望研讨会”。会议采用视频形式召开。
记者从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炼化)获悉,我国煤气化制氢技术应用取得新进展,截至5月7日,位于广东惠州的我国首套采用E-Gas技术煤制氢联合装置已连续平稳运行超270天,累计生产氢气超5.5万吨,助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化石资源的快速消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从而带来严重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捕集、存储和利用是一条可行的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通过加氢还原方式将二氧化碳转化制备低碳烯烃不仅可以合理使用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同时也获得了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可以有效解决因石油资源减少而带来的能源危机。
焦化行业产生大量低值的煤沥青副产品,如何使其高附加值化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利用其灰分低、残炭率高等特点而制备的多孔电极炭,可用于电化学储能等新兴能源领域。然而煤沥青高温成炭过程中需经历液相炭化,故对其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的调控极其困难,加之稠环分子的反应惰性又使其炭产品表面化学性质难以裁剪。近年来,山西煤化所702课题组李开喜研究员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沥青分子精准设计,无模板构筑了一系列纳米...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20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20年推荐免试生(含直博生)招生简章。
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持续扩容,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加快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