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 >>> 诸葛亮文化研究 楚汉文化研究 中华玉文化研究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化学 一篇相关记录51条 . 查询时间(0.321 秒)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副院长胡久略、临床实践教学科长石景洋教授、护理教研室主任张晖博士等一行,走访了省内多家知名重点医院,开展“书记院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以期共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优秀医疗人才,促进医药护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清青田石“太上感应篇”六面印章,清代,印石呈青黄色,六面体方印。印章共8方,用大、小篆等不同的篆体,6面雕刻朱文、白文“太上感应篇”,字体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笔画均呈粗细划一。《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内容融合了许多佛家、儒家的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视频:《楚国廉政文化》第二讲 励精图治开鸿篇(下)。
视频:《楚国廉政文化》第二讲 励精图治开鸿篇(上)。
荆州博物馆秉承业务兴馆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大力培养优秀人才,鼓励多出业务成果,累计出版学术专著30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业务发展和学术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继2008年在国家级刊物《文物》上发表2篇文章之后,荆州博物馆在《文物》2009年第4期又发表3篇文章,篇幅占整期杂志的三分之二,文章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再次展示了荆州灿烂的古代文化和考古工...
诸葛武侯明赋一篇     诸葛武侯  明赋一篇  八阵图赋       2011/9/15
遐哉邈乎,蚕丛故墟。剑阁峥嵘兮,石栈萦纡。车不得而运兮,马不得以驱。非王业之所基兮,徒抗险乎中都。帝中山之苗裔兮,乃犹厄此斗隅。黄星射乎宋野兮,强猘狺乎江东。伟伏龙之感激兮,起左顾于隆中。允识时之俊杰兮,吞余子于一空。图八阵以用武兮,必先天而独得。六十四之成算兮,本马图之全画。三十二之歧分兮,妙阴阳之互宅。天地衡轴兮,风云盘辟。龙飞鸟逝兮,蛇蟠虎翼。挠之无踪兮,运之无方。进退不愆兮,出没靡常。奇不...
诸葛武侯诗词选(元明清) - 诸葛武侯明赋一篇
曾几何时,有学者针对《金匮要略》的治未病理论撰文指出:历来注家,都是大做文章⋯⋯言下之意,治未病理论不屑一顾。但他怎么也不曾料到,治未病的文章反而越做越大。从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到中医名流,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到各地中医药机构等等,无不大谈治未病,或搭建治未病平台,或成立治未病中心,或申报治未病课题,或开展治未病的服务等等,涉及到治未病的理论及实践等方面。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
在中国玉雕界,海派玉雕以其玲珑剔透、俊俏飘逸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并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才。彭正和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51岁的彭正和小学毕业就开始学习玉雕,而这一干就是36年。36年的积累,让他在玉雕创作中长袖善舞,自由驰骋。无论是花鸟还是动物,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业内人士认为,他的作品雕工细腻,清新淡雅,充满了情趣,海派风格浓郁。
《六德》是郭店楚简所载先秦儒家文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竹简整理者和裘锡圭先生已对这批材料做了初步整理和研究[1],为学术界的深入探索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自材料公布以来,也有部分学者就此篇中的文字识读和思想大意发表了一些有益的见解,然予以全面、系统研究和探索的还未见,本文结合传世典籍以及这批简文中有关儒家文献的其它篇章,就《六德》篇中所反映的先秦儒学思想资源以及对汉代儒学的影响,作一初步的探索,以助于进...
郭店楚简在1993年出土以来,引发了学界对儒道思想的重新思考,《老子》甲的部分内容表 现了对儒家相当亲和的态度,与通行本(王弼本)的反儒倾向十分不同,已有学者注意到楚国 道家文化的背景,可能是郭店楚简带有“儒道结合或互补特色”的原因,也有学者从历史的角度勾画郭店楚简的时代背景,指出就是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 起攻拔楚国郢都之后,楚人仍继续使用楚国的文字和历法,“坚持维护楚文化的传统”,这样的观...
最近,上海博物馆整理出版的《战国楚竹书》(三)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哲学文献——《恒先》篇。全文约510个字左右,共由十三支简组成。据李零教授认定,是一篇首尾完具的道家著作。但由于该文献的出土地点、时间都无法判定,所以该篇文章究竟是何时作品,目前无法认定。仅从文字字型看,与郭店荆门楚墓出土的战国文字相似。只能判定为先秦时期的作品。本文暂时只对其中最显著的思想观念和哲学概念,如“恒先”、“气”、宇宙论...
将屈原的《天间》和《约伯记》来做一个比较性的探讨,无论在方法,背景,情节及内容上都有它一定的局限及难处。就二人的遭遇来说,在实质上已有极大的不同。《天问》,正如屈原好些作品一样,是他官场失意以及流放生涯的产物。诗人当时感到最痛苦的,显然是失去了“忠君报国”的机会。这种打击对传统的中国忠臣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导致屈原受苦的,甚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人为”的。具体地来说,是对他失信的昏君以及妒忌他的小人们...
屈原理想中的“忠君报国”应该是离‘礼’和‘崇德’这些道德不远了。但他最终所走的绝路是否意味着他已经偏离了“中庸之道”或是对“天人协调”的理想完全失去了信心?朱熹在他的《楚辞集注》自录后的叙录中指屈原的思想与行为有失中庸之道,因此,“不可以为法”。他也同时批判屈原的作品不正规和不稳重,又爱讲神话传说,再加上言论过激,因此“不可以为训”。虽然朱熹欣赏屈原的“忠君报国之诚心”也可以理解屈原当时的悲恻心情...
一位曾经慎重地怀疑过天命论的屈原—“天命反侧,何罚何佑?’’—最终又为何顺服了“天命的安排呢?这究竟是自愿的,还是无奈的?约伯也同样怀疑过天命论,但他最终却超越了“天命”的辖制,而降服在他所信靠的人格化上帝面前:“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约伯记》42:6)。因他知道自己不过是尘土!倘若“屈原”有一天能与“约伯”相遇,这将会对今后的中华文化带来什么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