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态相关记录26条 . 查询时间(0.414 秒)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理论界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批判,使大众对历史虚无主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得到有效遏制,但并未偃旗息鼓,而是从赤裸裸的硬性攻击转向柔性渗透,依托文艺作品、凭借网络平台进行表达,从学术研究走向日常生活,从普通大众到针对青年群体,呈现诸多新特征。
2022年5月26日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逻辑与哲学系列讲座”第27讲在学术志平台顺利进行,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奥塔维奥·布埃诺(Otávio Bueno)教授做了题为“必然性和偶然性:量子力学和模态经验论”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程勇教授主持,博士后樊达做评议。来自全国各地近300人次出席了此次线上讲演。
2022年5月20日晚,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邀请,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奥塔维奥·布埃诺(Otávio Bueno)教授通过学术志平台,做了题为“模型和模态知识”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逻辑与哲学系列讲座”第26讲。讲座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波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力锋教授做评议,来自全国各地近300人次参加了此次线上讲座。
4月27日上午,在文科楼101教室,中国人民大学余俊伟教授为我院2020级本科生带来了关于模态逻辑的课程,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模态逻辑的历史与现状”。郭建萍教授主持。在传统方面,余老师带领我们首先对模态概念进行了回顾。狭义的模态概念表达真势,分为必然和可能;广义的模态概念表达一种规范或信念。在亚里士多德模态逻辑那里,必然模态命题分为必然肯定和必然否定,可能模态命题有可能肯定和可能否定,它们构...
长荣大学应用哲学系将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认同、意识型态与社会实践》,协办单位为长荣大学社会力研究中心。期盼透过本次研讨会之举办,启发台湾社会大众对于「文化认同、意识型态与社会实践」的新知思索,增进如何提升社区群体和谐的关注。同时亦期望透过邀请专家学者们的对话,且针对不同主题:社会衝突发生、身份认同的建立、与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全球化之下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移动中身份的漫游、跨文化中...
多模态范畴逻辑研究     多模态  范畴逻辑  研究       2014/1/8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逻辑和语言的交叉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该领域的基础是范畴语法:作为开端的蒙太格语法,其思想来源于范畴语法;而蒙太格语法以后的类型-逻辑语义学及语法逻辑均是范畴语法序列的延伸。近20来年关于自然语言的范畴语法分析已在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内获得了应用。同时,对范畴语法进行逻辑系统的抽象,并构造可能世界的框架语义解释,就形成了所谓多模态范畴逻辑。可以说,范畴语法是多模态范畴逻辑产生的背...
多模态是语篇的内在属性。本文从多模态的理论背景出发,以一则戒烟海报为例,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分析了图像模态和文本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不同模态间相对应的元功能在其自身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从而增强和延伸整个多模态语篇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Halliday 和Kress 的符号学理论探讨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符号学理据,指出多模态语篇研究是以语言研究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理论扩展至其他模态研究的结果; 社会符号学不是符号研究的纯理论,也不是自足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统一体。
克里斯蒂娃是西方符号学界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其解析符号学是针对结构主义抛开时间和人的研究方法提出来的。她将文本定义为符号学研究的对象, 认为作为一种实践过程的符号具有两个特征: 前符号态和符号象征态。本文通过对前符号态和符号象征态的特点和关系以及作为符号存在场的穷若阐释指出, 克里斯蒂娃的解析符号学成功地将符号研究与对主体人的研究联结在一起。
将意向性的心灵活动与它们所指向或涉及的对象分割开来所得的一些'态度',即为心智模态,它们由'相信'、'喜欢'、'坚持'等'心智模态词'所刻画。根据对象的种类,心智模态可划分为三种: 指向事态的认知模态、指向客体(包括人)的情感模态和指向行动的意志模态。它们可分别看成'从言模态'、'从物模态'和'从动模态'。心智模态词操作于相应的对象构成心智模态命题。心智模态逻辑或心智逻辑研究同种心智模态词构成的心...
目前在模态逻辑中,主要存在两种嵌入方法:一种是“坍塌嵌入”,一种是“翻译嵌入”;用周北海和 A.Chagrov和 M.Zakharyaschev对这两种嵌入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可以发现:虽然正规模态逻辑系统S5不可坍塌嵌入经典命题逻辑P,但是“S5可以翻译嵌入P中”,因此,通过定义翻译嵌入映射Tr4,从而证明了S5可翻译嵌入P;最终我们提出并证明了这样的定理:“翻译嵌入映射Tr4 可以使得S5...
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量子力学  模态解释       2009/8/17
量子力学的“测量难题”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1972年,美国哲学家范·弗拉森(Von Fraassen)开创性地将模态逻辑的语义学分析方法移植到量子力学,提出“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试图消解微观世界的测量症结。这一解释给“测量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物理学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该思想经过Kochen、 Diecks、Vermmas、Healey、Clifton、Di...
在外延逻辑中(1)(2)两句的意义由两个不相干的客观事件决定,p, q为真的条件是在句子外确实客观地存在着比如说手里举着棍子和骨头的驯狗师之类人物和正要射箭的弓箭手等,符号表达式为:
模态逻辑     模态逻辑       2009/1/15
模态逻辑是关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逻辑,或者说,是关于“一定是”和“可能是”的逻辑。当然,必然性和可能性有不同的解释。真势模态逻辑把必然解释为必然真;道义逻辑(见第8章)则把必然解释为道义必然性或规范必然性。必然也可以指知道或相信为真,这是认知逻辑(见第9章)的解释;如果指总是为真或从此总是为真,则是时态逻辑(见第10章)的解释。另外也可以把“必然p”解释为“p是可证的”。本章以真势模态逻辑为重点概述...
模态逻辑是一个多方面的学科,它起初在哲学中得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作为“必然和可能的逻辑”而被人所知。但是,把模态逻辑视为关于“可能”和“必然”的逻辑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过时。“模态语言是研究关系结构的一种简单但富于表达力的语言”、“模态语言为关系结构提供一种内部的、局部的视角”、“模态语言不是孤立的形式系统”,这就是关于模态逻辑的新观点(这种观点有时称为“阿姆斯特丹观点”)。新观点不再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