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考古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历史学 证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0.114 秒)
“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2023年5月15日跟随“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明探源集中采访团走进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进行了探访。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3年3月14日晚对外发布考古成果,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新城镇东峰山村发现金代墓葬,出土的买地券明确了墓葬时代为“明昌”年间,即金章宗第一个年号(公元1190年至1196年),为研究同期丧葬文化提供实物新证。
2023年2月15日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22年度安徽明中都遗址考古发掘又有重要发现。其中,前朝宫殿区正殿西侧附属建筑基址等考古新发现,进一步补充了自宋元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宫殿制度演变过程的资料。
记者2022年12月21日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湖北当阳九里岗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此次调查与发掘,填补江汉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的缺环,为湖北万年文化史增添新举证,夯实长江中游早期文明探源的实证基础。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上郭-邱家庄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考古工作者在该区域内新发现两座春秋晚期夫妻异穴合葬墓,出土随葬品46件(套),为晋文化和晋国历史研究再添新证。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镇区北侧,距北京市区38公里。1974年,两座西周大墓的发现让琉璃河遗址走入人们的视野。从北京地区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堇鼎,到首博的镇馆之宝伯矩鬲(俗称牛头鬲),都出自这里;北京作为燕国都城的面纱也逐步为考古工作者所揭开。由于地下水位高,当年两座墓葬没有进行完整发掘。从2019年起,为了高质量建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遗址展示水平,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中国社...
杨宽是战国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是他战国史研究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从编撰到最终出版,前后近60年的时间。该书将248年的战国史逐年编排,并以“案”的形式对有关史实进行考察。此书在编撰过程中受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影响较大,同时作者能游刃有余地运用传统的考据方法,如本证、旁证、理证等方法。“案”涵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制度、地理、民族和文化风俗,这是作者数十年来研究功力的体现,为...
庚子事变中的和战之争,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作为矛盾聚焦点的围攻使馆事件呈现出被围者与包围者“战”与“和”并行不悖的独特景象,恰能成为管窥庚子事变和战之争的微缩场景。近年来,得益于外文新史料的挖掘,围攻使馆研究在相对沉寂多年后,出现补充肃王府、北堂战斗史实与总署交涉内容的新成果。可见庚子围攻使馆兼有“战”与“和”的面相。而若要深入探究其中的诸多反常现象,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边疆治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疆理论,也积累了丰富的边疆研究文献资料。在现实上,边疆是地理概念,它与边界、国界等问题密切相关。在理论上,边疆可视为历史概念,随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逐渐形成和固定,也随着历代王朝政权的兴衰更替而变迁。从历史和现实意义上看,对于边疆应当采取动态的方式加以研究和认识。
王阳明故居前的碧霞池即王衙池,是不是当年的原物?碧霞池究竟有多大?它的边界在哪?连日来,市考古专家对碧霞池进行了实地勘探。经考古证明,现在越城区北海街道王阳明故居前的王衙池系当年的碧霞池,是当年王阳明“天泉证道”之所。碧霞池的主体部分,正是现在的池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人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将跨越崇山峻岭的险峻蜀道,刻画得生动无比。近年来,散落于蜀道沿线的大量碑刻引发关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蜀道沿线的石刻题记进行抢救性拓印,迄今累计已逾千幅。这些或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或镌刻于桥梁、崖洞中的题刻,记录了数千年来蜀道上人们如何修路架桥、开凿石窟;记录了民间生活及民众丰富的精神世界……方寸间折射出蜀道的千年历史。
风卷黄尘,滇西高原弥渡县的平坦山梁上,考古学家顺山势俯身前行,在一处村民新挖的树坑前站定,随即小心铲刮坑周剖面,倏地眼前一亮,湮没千年的白崖旧城墙遗迹重现天日。近日,考古人员在云南省弥渡县调勘时发现了距今千余年的白崖旧城遗址,并成功勘定多处古城墙遗迹。据初步认定,该遗址可能为唐代前期云南西部古代王城。这一发现为滇西古文明研究提供了最新考古资料。
在2017年3月20日的新闻通气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根据现有出水文物,已经能够确认江口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古代战场遗址。江口因地势险要,是川西南通往成都的咽喉之道,水陆交通发达,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说,彭山江口是古代四川最大的水战场。彭山区文广新局退休职工倪兴国也根据个人考证称,“江口曾发生多场古代战争,且改变了政权走向。”倪兴国介绍,岷江江口段最早的战...
考古人员在位于锡林郭勒草原的伊和淖尔墓群中同时发现有地中海沿岸地区文化特色的金银器皿等遗物。该墓葬的发掘证明了北魏时期该地东西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换频繁,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实物例证。
记者2015年3月19日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自2009年开始的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新近有重大考古收获,首次发现最完整的一件弓弩,尤其是弓弩上“檠”发现更为重要,此前见诸于史书,并未见过实物。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考古领队申茂盛告诉中新网记者,近日,在一号坑的考古发掘中清理出一件完整弓弩,其弓弦、弓背、弩机等均轮廓鲜明、保存较好。其中,弓背弯曲长度145厘米,弓弦长度在120厘米至130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