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药学 >>> 药物分析学 >>>
搜索结果: 1-6 共查到药物分析学 阿司匹林相关记录6条 . 查询时间(0.091 秒)
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对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loss-of-function,LOF)等位基因个体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二级预防有效。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阿司匹林联用P2Y12抑制剂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上述患者的获益和风险时间进程尚不清晰...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提高幽门螺杆菌(H pylori)对克拉霉素敏感性的机制. 方法: 二氧化硅法提取细菌基因组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阿司匹林处理前后23SrRNA突变位点的变化. 液体闪烁计数法与SDS-PAGE电泳法分别测定阿司匹林处理前后H pylori胞内[7-3H]四环素的放射活性和外膜蛋白的变化. 实时定量PCR(Taqman探针法)测定编码H pylo...
4周病人68例为观察组,未服用ASA病人64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4.83±0.37)d,对照组(3.89±0.26)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ASA的病人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可延长至4~5d。
研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培养内皮细胞可使内皮细胞PGI_2分泌增加,TXA_2未见明显增加;临床部分亦证实较小胞分泌PG_s的影响,并观察冠心病病人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得出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日,即能达到有效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1][2]。阿司匹林在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也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基础[3]。阿司匹林除了目前了解最多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外,还具有抑制炎症、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使纤维蛋白结构松散、对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以及对抗自由基、增加铁蛋白的合成以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阿司匹林可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防止动脉硬化、血栓和治疗心绞痛[1][2]。目前临床应用的普通阿司匹林片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阿司匹林缓释片和肠溶片起效慢,不能快速地解除疼痛和感冒等引起的发烧,新开发的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咀嚼片克服了原有剂型的不足,既降低了对胃粘膜的刺激,又能达到与普通片类似的起效时间。对于其游离水杨酸的测定,除沿用中国药典对照品化学反应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