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博士相关记录146条 . 查询时间(0.714 秒)
课题组介绍:王超,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物理以及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包括高能物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物质基本结构,重味物理和量子色动力学,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问题(CP破缺);目前还从事生命科学、理论生态学和复杂系统、博弈论、合作及与进化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在物理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各级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成立于1950年8月15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
徐世祥,1965年生,男,教授/博导;中国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委员、高速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光学学会理事,上海市浦江人才基金获得者,深圳大学优秀学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会评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省部级、深圳市项目约20项。在Adv. Optical Mater. 、Laser Photonics Rev.、Photonics Res.、Nanoscale、Nanopho...
江风益,男,1963年生,江西余干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昌大学副校长、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及教育部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在南昌大学从事半导体发光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
2023年3月3日至4日,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博士后成果研讨会”在广东东莞迎宾馆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37位专家、64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学科领域涵括物理学、化学、核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等。
2022年12月28日至29日,“科教结合”第六届全国物理学科博士生论坛成功在线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共谋格物·携手致知”,共收到来自物理所和20所合作高校的博士生报告31份。论坛在物理所B站账号等相关新媒体平台同步进行直播。
任雪光,西安交通大学光学所博士生导师,教授,校青年拔尖人才(A类),国家级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电子碰撞的原子分子动力学研究是通过UV光电子碰撞原子分子,结合超高分辨反应动量成像谱仪还原产物粒子三维动量,由此还原原子分子电离解离动力学过程。
任韧,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为半导体材料器件、光学显微成像、半导体自旋学、强关联电子体系输运、超短脉冲强激光、凝聚态物理、拓扑绝缘体、纳米功能材料、量子信息、光场精密调控、通信与信息系统6G。
导师简介:王超,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目前在物理学和生态、生命科学等交叉领域开展生命集体行为的复杂系统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和人类合作行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理论物理学、理论生态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完成和发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十余项。现因工作需要,公开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王恺,南方科技大学电子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职称),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量子点显示、量子点光电探测和硅基片上量子点光电器件。聚焦国家新型显示重大需求,在量子点高效光子产生、均匀光场调控、微纳尺度高效散热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190余篇,被引5000余次,H指数37;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4项,美国发明专利2...
蹇林旎,副教授(Tenured/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树仁书院学术副院长。兼任广东省高校电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深圳市电力直驱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电磁能量转换、车网能量交互、智能充电桩互联网、新能源产业政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两项获评为国家基金委优秀结题项目),参与中国工程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重大战略咨询项目1项、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
2022年9月24-25日,第2届分子科学博士后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简称化学所)召开。本届会议由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主办,化学所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称北大化学院)的在站博士后组织举办。中心主任、化学所所长张德清研究员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化学所白春礼院士及中心主任、北大化学院席振峰院士分别做大会报告。化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范青华研究员、副所长王树研究员、北大化...
圣小珍,1982年02月毕业于原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现南昌工程学院)数学力学师资班并留校任教。1984年09月至87年04月在西南交通大学攻读一般力学硕士学位。1987年05月至99年09月,在华东交通大学任教,主要讲授力学课程。1999年10月至2001年09月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声与振动研究所(ISVR)攻读博士学位,随后直至2004年03月在该研究所做全职研究,研究铁路环境振动和噪声问题。20...
孙亚秀,女,1974年生,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兼容技术、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线束串扰、计算电磁学及应用、高等电磁理论及天线设计等。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国家、省部级以及横向课题多项;出版专著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3项;2017.01-2018.02于美国肯塔基大学电气工程及计算...
姜弢,男,1973年2月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Harbin Chapter EMC Section 副主席(2009~);中国仿真学会体育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IEEE AP/EMC/Communications 分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电磁兼容与防护;电磁环境建模与仿真;电磁隐身效能评估。已发表SC...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