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病毒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病毒学 大豆相关记录27条 . 查询时间(0.284 秒)
近日,山西农业大学大豆种质创新与化学生物学团队在传感器方面的知名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影响因子9.221,1区Top)发表了题为“Rapid and visual detection of soybean mosaic virus SC7 with 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strategy...
大豆“症青”病害(Soybean stay-green syndrome, SGS)是指感病大豆在正常成熟时,植株仍然叶绿枝青,同时出现荚而不实或籽粒瘪烂的现象。“症青”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大豆减产20%-80%,特别严重的地块甚至颗粒无收。2022年来,大豆“症青”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流行,已成为黄淮海夏大豆生产上的“癌症”。然而,引发大豆“症青”的原因一直备受争议,推测的可能原因包括虫害...
近日,农学院智海剑教授团队在国际植物领域著名杂志Molecular Plant上在线发表了“A cell wall-localized NLR confers resistance to Soybean mosaic virusby recognizing viral-encoded cylindrical inclusion protein”。该论文从大豆品种大白麻中图位克隆了一个编码NLR(N...
大豆种粒斑驳严重影响大豆商品性,选育抗病品种可有效控制大豆种粒斑驳。利用抗源东农93-046 与品1246 所衍生的F8∶9代群体,对其进行种粒斑驳鉴定,同时利用分子标记对其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以斑驳率5%为界限划分抗感株系,F8∶9代抗病株系数与感病株系数基本符合1∶ 1 的比例,这表明东农93-046 的种粒斑驳抗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前人构建的一个包括13 个分子标记F 连...
为明确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田病害发生的种类和发病程度,于2015 年对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大豆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大豆常见有20 种病害发生,危害最严重的是大豆根腐病,三省平均的病情指数为49. 81,发病率98%; 其次是大豆胞囊线虫病,平均病情指数46. 53,发病率82. 67%; 叶部病害以大豆霜霉病发生最为严重和普遍,平均病情指数33. 01,发病率64%,其次褐纹...
我国大豆年进口量持续增长,快速、准确地检测进境大豆种子中可能携带的病原物是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入境传播和扩散的有效手段。菜豆荚斑驳病毒(BPMV)、烟草环斑病毒(TRSV)和番茄环斑病毒(ToRSV)均是被大豆种子携带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建立了在单一PCR管中同时检测这3种检疫性植物病毒及大豆内源基因Bd-30 K的多重RT-PCR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采用抗花叶病毒病品种东农93046、抗疫霉根腐病品种Conrad、耐疫霉根腐病品种合丰25和高产品种东农L5两两杂交后再复交衍生的146个F2:5重组自交系,利用与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Satt325、Satt343、Satt428、Satt005、Satt600、Satt611、Satt689、Satt579、Satt252、S...
以野生大豆Bian0526为试验材料,通过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大豆花叶病毒(SMV)诱导的cDNA差减文库。在文库中共筛选到15 343个阳性克隆,PCR鉴定插入片段大部分集中在500~800 bp之间。利用BLAST在GenBank文库中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有功能的EST 200个。对有功能注释的同源分析发现,其功能涉及植物的细胞自身保护和系统获得性抗性等方面,说明这些基因很可...
以具有不同SMV抗性的2个野生大豆和2个栽培大豆为材料,分析其感染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MV-N3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比较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抗病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病毒后,叶片中各酶活性比对照高,感病品种比对照低;野生大豆酶活性变化比较缓慢,栽培大豆酶活性变化比较迅速,但趋势大体一致;大豆对机械损伤与病毒侵染防御途径...
对来源于河北东部沿海地区的85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田间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评价、聚类及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85份野生大豆中,抗病材料5份,中抗材料14份,中间型材料23份,感病材料43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8%、16.4%、27.1%和50.5%;开花到成熟期天数和野生大豆抗SMV反应呈显著正相关,开花到成熟期天数对野生大豆抗SMV反应直接作用最大,通过其它性状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聚类分析表明...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在大豆的盛花期将外源抗虫基因(cry V)转入到大豆中,转化成活率达43.88%,成荚率达33.6%。将收获的的种子种植在大豆所温室中,通过卡那霉素筛选、PCR鉴定,Southern-blot检测和RT-PCR检测,共检测出5株阳性植株,确定外源抗虫基因(cry V)已转入到大豆中,转化率达1.8‰。
试验根据2002年和2003年两年在黑龙江省各市县地区所采集的大豆花叶病毒病(SMV)样品所表现的症状,利用MVSP3.1.2版本的软件分别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大豆花叶病毒在黑龙江省各市县地区的症状表现规律以及分布规律。  聚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各地区SMV表现的主要症状为皱缩型,其次为黄化型的,只有极少数表现为畸形。在2003年的223份样品中有一半的样品表现为皱缩;在2002年的126份样...
从中国9省区11种不同土壤和大豆根瘤中分离收集到57株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对其进行了细菌学鉴定和回接试验。这些来源广泛、数量多的菌株是科研生产的重要种质资源。这些快生型菌抗逆性强,有较强的耐盐和耐高温特性。对不同的抗菌素有不同的敏感性。对这些快生菌的共生特性进行了全面研究。1983年用15株快生菌与18个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共生试验,测定了固氮酶活性。在国内外首次用大量数据肯定了快生型菌能与中国栽培大...
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病,是造成大豆减产、品质下降的重要病害。研究证明,在黑龙江东部垦区,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Fusarium、Rhizhctonia、Pythium)。在十年中数量比例发生明显变化,镰刀菌上升,丝核菌、腐霉菌下降,这种变化趋向有地区差异性,是病原菌的生态特性与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结果。在大豆根病生物防治研究中,首先从当地生物资源中分离筛选出了寄生胞囊线虫,对根腐病有拮抗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