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农业工程 >>> 农田水利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田水利 氮相关记录35条 . 查询时间(0.152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研究发现,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灌水定额45毫米、氮肥基追比5:5既能提高小麦产量,又可提升环境效益,为冬小麦高效种植提供了指导。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
2022年6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与河南理工大学合作揭示了滴灌施氮对冬小麦根系活力、根源信号特征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为华北地区滴灌技术推广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农业水管理》)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利用氮营养指数和氮亏缺指数定量评价了不同供氮水平下夏玉米营养生长阶段的氮素生产能力和光合有效辐射截获比例的变化规律,提出夏玉米营养生长过程中最优氮素生产能力和光合有效辐射截获比例,为夏玉米营养生长阶段的氮素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植物科学研究前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利用无人机热红外影像监测不同施氮量下冬小麦水分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氮营养指数的冬小麦水分状况校正方法,为不同氮素营养状况下的冬小麦水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recision Agriculture》。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团队采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优化确定了温室番茄的最优灌溉施氮模式,该研究可为设施栽培作物的水肥高效管理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上。
2021年4月13日上午,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北平原农田关键带水氮传输过程及控制机制”研究进展交流暨年度工作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召开。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许清海、河北工程大学教授徐永新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程彦培作为咨询专家参加了会议,项目负责人、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彦俊和各专题负责人、主要骨干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交流项目年度研...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丰课题组整合全球180个观测站1206次农田N2O排放控制试验数据,重建1961—2014年全球5-arc-minute高分辨率施肥数据库(强度、肥料类型、空间分布、作物分配),利用基于“地带性响应模式”的升尺度模型和(Zhou et al., 2015; Shang et al. 2019),实现了从站点到全球尺度的农田N2O排放因子(即N2O排放量与施氮水平的比值)和排...
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任天志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研团队成员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重大科技专项、农业部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和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等的支持下,经18年攻坚克难,突破了定量难、变异大等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瓶颈,首次创建了全国农田面源污染核算方法;创建了农田面...
该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西北旱区对膜下滴灌条件下水氮耦合效应及其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而确定马铃薯适宜的水氮用量,以求达到节水、节肥和高产优质的目的。试验设置2个土壤湿润比水平:40%(P1)和70%(P2),5个施氮水平:90(N1)、135(N2)、180(N3)、225(N4)、270 kg/hm2(N5),共10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水分条件下,马铃薯块茎质量、块茎...
为了探讨减少稻田氨挥发的合理水氮管理措施,基于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水氮管理稻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交互影响,并用DNDC(土壤碳氮循环模型)模型模拟了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氮肥管理稻田氨挥发损失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实地氮肥管理的联合应用既大幅降低了稻田氨挥发峰值,又降低了稻田大部分无施肥时段的氨挥发损失,稻田氨挥发损失量为39.63 kg/hm2,较常规水肥管理稻田降低44.69%。采用D...
计算流域非点源氮磷负荷并以此开展源解析对于水体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EM数据,运用GIS工具划分子流域,提取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空间相关资料,通过调查及小区试验获取模型参数,建立晋江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模型;利用SLURP模型和输出系数模型分别核算流域内不同景观类型土地输出径流和农村污染溶解态氮磷负荷,利用修正的USLE土壤侵蚀通用方程核算吸附态氮磷负荷,并进行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晋江流...
由于稳定同位素在特定污染源中具有特定的组成,在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中作为示踪剂而广泛应用。针对目前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该文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了灌区内外源物输入对稻田沟渠-湿地系统的贡献。结果表明,水中颗粒性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由于受到光照、营养物质不同导致POM在各采样点组成不同,δ13C变化范围较大,均值为-27.8‰,与大型水生植物...
为了提高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氮素的利用率,建立了蓄水单坑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求解,并利用室内蓄水单坑灌施尿素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氮素运移转化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蓄水单坑灌施尿素1 700 mg/L条件下,土壤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70 cm深度范围内,1~3 d内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增大,7 d后开始减小;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湿润锋附近,1~7 d内硝化作用逐渐增强,...
为了提高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氮素的利用率,建立了蓄水单坑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求解,并利用室内蓄水单坑灌施尿素条件下土壤水分和氮素运移转化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蓄水单坑灌施尿素1 700 mg/L条件下,土壤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70 cm深度范围内,1~3 d内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增大,7 d后开始减小;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湿润锋附近,1~7 d内硝化作用逐渐增强,...
为研究深层包气带土壤中氮素的迁移规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142.5、285和427.5 kg/hm2)对夏玉米种植期间0~500 cm包气带土壤中氮素淋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NO3--N、NH4+-N和总氮有显著影响,施氮越多,NO3--N、NH4+-N和总氮在土壤中的淋溶累积也就越多,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中氮素的淋溶累积含量随着夏玉米生长逐渐减少。在0~200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