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地质学 地质相关记录5262条 . 查询时间(0.465 秒)
202年5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博士研究生陈凯、博士后苗兰云在研究员朱茂炎和研究员赵方臣的指导下,对燕山地区中元古代“高于庄化石群”(距今15.6亿年)进行了追踪研究。在整理新发现标本的基础上,系统描述并报道了高于庄化石群生物组合面貌和多样性,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高于庄化石群”大型碳质膜化石的真核多细胞生物属性的解释。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地学国际期刊《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
古生态学研究涉及到多种生物的化石记录和古环境信息,地层中所保存的多种化石彼此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共同保存的多种化石开展多尺度的综合分析与研究是认识生物演化及其环境背景的重要手段。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严重破坏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导致约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202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研究员张华、硕士研究生角升林和蔡垚峰博士,与南京大学及云南大学的合作者,通过高精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环芳烃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证实二叠纪末存在大规模高温野火燃烧事件,为了解该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过程提供了重要证...
大灭绝事件因生物的大规模灭绝而得名。晚奥陶世大灭绝(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LOME)在显生宙五大灭绝(Big Five)中多样性损失排名第二。然而大灭绝事件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新物种的产生带来了新的机遇,灭绝事件的过程中也会有重要门类的祖先分子诞生,它们也被称为危机先驱分子(Crisis Progenitors)。
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202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王晗,在研究员张海春和王博指导下,与研究员张元动课题组等合作,报道了来自浙江奥陶纪末安吉生物群的一个板足鲎新属新种——安吉古鲎(Archopterus anjiensis gen. et sp. nov.)。研究揭示了早期板足鲎的鲜为人知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023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赵明辉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对南海北部陆缘IODP钻探区的深部结构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大陆岩石圈破裂和洋盆打开的三维地质模型。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
202年5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际科研团队在英国威尔士中奥陶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个保存有大量精美软躯体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揭示了4.62亿年前奥陶纪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面貌。该生物群中大多数生物体型较小,为早期动物小型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关成果于2023年5月1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地质学专业详情见下文:
金沙江古特提斯是全球特提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青藏高原特提斯演化和开展全球特提斯对比研究的关键区域。但受制于蛇绿岩出露较少和深俯冲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缺乏,对其诞生、演化和消亡过程的认识还很粗略。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唐渊及合作者在藏东金沙江古特提斯结合带首次发现榴辉岩并研究获得重要进展,大幅提升了人们对金沙江古特提斯洋消亡历史的认识。
海绵动物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后生动物。目前研究表明,最早的海绵动物化石记录可追溯到前寒武纪时期。其中,六射海绵(Hexactinellida,通常称为玻璃海绵)是海绵动物的一个纲,现生类群主要生活在深海环境中,是现代深海海底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分子。虽然六射海绵最早出现于寒武纪,但是化石记录显示现代六射海绵直到侏罗纪才出现并广泛存在。
动物登陆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节肢动物作为后生动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纪之前都是生活在海洋环境或者海陆过渡相的环境。尽管分子生物钟证据显示,在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节肢动物可能就已脱离海洋登上陆地,甚至遗迹化石记录也显示在奥陶纪时期就可能存在有两栖类节肢动物。然而,以多足纲为代表的陆生/淡水节肢动物的出现则是在志留纪中晚期才存在有确切的实体化石证据;并且仅在劳俄大陆南部的加里东山脉(如...
由于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氧气作为副产品产生并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氧含量的上升。然而,光合作用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氧气水平的增加。这是因为当藻类和植物死亡时,它们会被微生物吞噬,这是一个从大气中消耗氧气的过程。因此,大气中的氧含量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死亡植物和藻类分解后损失的氧气之间的平衡。
2023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赵明辉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对南海北部陆缘IODP钻探区的深部结构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大陆岩石圈破裂和洋盆打开的三维地质模型,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上。张佳政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
霍氏串珠(Horodyskia)是发现于元古宙地层中的形态类似一串珍珠项链的宏体化石,其生物成因和系统发育位置一直存在争议。2023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牵头在鲁西和淮南地区拉伸纪地层中发现了以多种形式保存的霍氏串珠标本,证实了霍氏串珠的生物成因,表明真核生物至少在14.8亿年前通过多核体和简单多细胞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身体的宏体化,为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与体型的宏体化...
地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地质环境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服务于地质找矿,油气勘探,地球化学,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农业安全等领域。2017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后,我国地质微生物学迅猛发展,研究队伍快速壮大、学科交叉广泛而深入、优秀成果和人才不断涌现。“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是交流和总结地质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增进交流和凝练相关科学问题的学术平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