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植物检疫学 植物免疫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药理学 农业昆虫学 植物病毒学 植物病虫害测报学 抗病虫害育种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 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杂草防治 鸟兽、鼠害防治 植物保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0 共查到植物保护学 电镜相关记录10条 . 查询时间(0.161 秒)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钩纹皮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特征及其上感器的种类、分布和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钩纹皮蠹雌、雄成虫触角均为锤状, 共有4种感器类型, 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hm氏鬃毛, 其中, 刺形感器有3种亚型, 锥形感器有2种亚型。钩纹皮蠹雌、雄成虫触角的鞭节7~9节 (F7~F9) 上有丰富的感器, 是感知外界信息刺激最敏感的部位, 雌、雄成虫触角间感器的类型及分布位置...
利用扫描电镜对长角扁谷盗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观察, 分析了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 长角扁谷盗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 其中鞭节由9个亚节组成。成虫触角上共有3类感受器, 可将其分为8种, 分别是:刺形感器(Ⅰ、Ⅱ、Ⅲ、Ⅳ)、毛形感器(Ⅰ、Ⅱ、Ⅲ)以及B?hm氏鬃毛。比较发现, 雄虫触角每节的长度均显著长于雌虫, 雌、雄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相似, 类型基本相同。...
【目的】为明确二化螟不同寄主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对上述结构的超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二化螟水稻、茭白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为研究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 表明,二化螟两种群梗节具2个刺形感器、3个锥形感器;上唇具6对刺形感器;上颚切齿叶具7个端齿,基外侧具2个刺形感器;轴节和茎节各具1个刺形感器;外颚叶具3个锥形感器、2个刺形感器和2个栓锥感器;下颚须侧缘具1...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属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 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为探究其寄主找寻、配偶找寻和种群聚集等行为机制,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技术, 对红脂大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进行了观察, 并对感器进行了分类以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脂大小蠹雌雄成虫触角上共存在包括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 Yang)触角感觉器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白蛾黑棒啮小蜂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 雌虫鞭节7节, 雄虫鞭节8节。雌雄蜂触角上存在以下7种感觉器:Bhm氏鬃毛、毛形感觉器Ⅰ和Ⅱ、刺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Ⅰ和Ⅱ、乳头形感觉器Ⅰ和Ⅱ、腔锥形感觉器和指形感觉器。指形感觉器只见于雌虫。雌蜂触角感觉器数...
利用扫描电镜对杂拟谷盗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杂拟谷盗成虫触角为棒形, 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 其中鞭节又分为9个亚节, 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以下6类14种感器, 包括B?hm氏鬃毛、3种毛形感器、1种栓锥形感器、6种锥形感器、1种刺形感器、2种指形感器。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长度、基部直径没有明显差异。结合感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触角电位...
[ 目的] 对长伞杯冠线虫的头部和尾部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方法] 以河南驴的盲肠为材料, 将从中采集到的线虫固定于70% 酒精中逐条进行观察和鉴定, 将鉴定出的长伞杯冠线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虫体头部有较发达的口领,4 个亚中乳突自口领基部向顶部延伸呈隆起状, 突出口领之上呈圆锥形。头感器为卵圆形。口孔周围有一圈外叶冠, 叶冠为窄的叶状, 末端钝圆。雄虫尾部有发达的交合伞, 一对...
从1993~1998年应用电镜技术中的负染法、免疫电镜及超薄切片法,研究大理州烟草病毒病重病区烟苗期病毒痛发生状况。结果表明:大理州烟苗期病毒病种类有CMV,PVY,TMV,TEV,TSWV及一种引起丛枝病的植原体(MLOs);并对烟苗带毒率进行检测,一般达29.87%~81.48%。
电镜观察表明,感病甘蔗叶片的韧皮部伴胞内存在着大量类似甘蔗黄叶病毒(SCYLV)的病毒粒子;利用RT-PCR扩增出556 bp的目的片段,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是SCYLV外壳蛋白基因的一部分,与其他国家SCYLV分离物同源性达95%以上;应用组织印迹杂交免疫检测技术,在YLS病症的叶片中脉韧皮部出现紫红色斑块,呈阳性反应。综合分析认为福州地区甘蔗黄叶病的病原体为SCYLV。
摘要: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接种后22 h最早观察到绿僵菌穿透到寄主表皮层中,在穿透表皮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力和酶的活动。菌体进入寄主血腔后,以菌丝出芽生殖、菌丝分隔及菌丝段分隔3种方式大量增殖,主要形成颗粒状的菌丝段在寄主体腔内扩散,也形成少量的丝状菌丝。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