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文学 电影相关记录41条 . 查询时间(0.133 秒)
视频:中山大学法语系大学法语文化模块第16讲 《虎口脱险》电影文化讲座I。
《冷血》作为“非虚构小说”的巅峰之作,其结合新闻主义和小说艺术的独特手法,对司法制度、犯罪现象等社会问题的抨击,以及对罪犯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被广泛研究。1967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后也受到极大关注。小说和电影作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在叙述方式、情节设定及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电影改编只有在忠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才能形成两种艺术间的良好互动。
1966年张爱玲将其早年作品《十八春》改编成小说《半生缘》,在民国时期纷繁的战争背景下,关注游离于大都市中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以及情感历程,1997年导演许鞍华又将其改编为电影。无论是张爱玲还是许鞍华,都为故事人物精心搭配了服饰,试图借助社会服饰规范,使角色获得各自社会范畴中行动的相对自由,借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愿,实现文本的艺术价值。本文以《半生缘》中人物服饰的影像变幻为切入点,意在阐述张爱玲亦或许...
电影《一九四二》中,冯小刚与刘震云进行了平等而自主的合作。他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良性互动模式不仅促成了电影《一九四二》的成功,也做出了重塑民族历史的努力,成为处理电影与文学关系的范例。
电影《时时刻刻》是作为一部“女性主义”影片获得成功和被接受的。但是通过对它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部艺术作品中, 男性主导话语对女性形象“再现”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置换和扭曲作用, 而在文化研究中, 代言人的身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考察前提。透过女性身份表现出的男权渗透才是女性文化中最为普遍的现象。
中国武侠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双序列叙事模式下的两个序列,在轻 重比例、形态类型以及联结方式等层面,具有多种逻辑上的可能性.不同的逻辑形态,具有不尽相同的审美意 味.在具体的拍摄实践中,这些具有不同审美意味的形态逻辑,恰如各种变量,可以自由地相互组合,从而使 得中国武侠电影的故事形态和审美意味拥有了无限创新的可能性.
《黑天鹅》是2010年出品的心理惊悚影片,故事围绕纽约一个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妮娜展开,由于被挑选分饰黑、白天鹅的两个角色,妮娜经历了身体到心理双重的变化,最终,妮娜虽然上演了一场 “完美 ”的表演,心中萌生的黑天鹅也似乎征服了所有人,但却让她身心崩溃而终结。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女性难以逃脱的 “他者 ”、“被看 ”地位。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扮演的是与身为 “主体 ”的男性的对...
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     电影  革命  美国       2014/4/29
一面观赏着从美国和西方来的影片,一面考虑着有关这些作品以及国内外各种艺术实验的有用资料,我得出如下结论: 1919年,电影眼睛人对所有影片(无一例外)所判处的死刑,直到今天仍然有效。最彻底的观察表明,这其中没有一部电影、一种艺术实验,恰如其分地指向了电影摄影机的解放,电影摄影机仍处于可怜的奴隶状态,屈从于不完美的、目光短浅的肉眼。
提倡以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历史,走向两性的融合,摆脱人类的男女二元对立成为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精髓之笔。小说《奥兰多》正是作者观点的直接体现。伍尔夫通过对主角奥兰多四百年的经历的描写,阐述了作者在女性主义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和反思。上世纪 90年代《奥兰多》被搬上银幕,电影用镜头语言阐释了伍尔夫在小说中表达出的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等思想。
苏联解体以后,东正教文化全面回归俄罗斯。米哈尔科夫显然顺应了这一文化潮流,在他的影片中多处再现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东正教生活的典型场景。观众在片中除了看到熟悉的克里姆林宫教堂、科隆姆大教堂、丹尼洛夫斯基教堂外,还可以多次看到莫斯科河岸那座新近重建的金碧辉煌的耶稣救世主大教堂(柴可夫斯基闻名于世的《1812年庄严序曲》就是为这座大教堂而作的),它重建于1994年,1997年完工,作为俄罗斯东正教全国...
女性与电影: 摄影机前后的女性     电影  女性  绘画       2014/4/29
打从近代妇女运动开始以来,美国女性主义者一直在文学、绘画、电影及电视等艺术领域中,探索女性性欲的再现。随着我们努力朝向更具意义的理论方向前进,必须注意的是,在做为一种新的阅读文本的方法上,女性主义批评是从日常生活的课题中发源而来的──女性重新评估她们被社会化且受教育的文化。从这个角度,女性主义评论与早期从主导理论发展出来的批评运动(即在知性层面上所发生的反应)有几个基本的不同。女性主义之所以不寻常...
电影的文学精神和思想力量——看数字电影百合奖获奖作品有感 中国电影时下很红火。然而,如何赢得市场赢得观众,既关乎个人电影事业命运,又关乎整体电影事业兴衰,这是电影人无法回避的课题。在这样的市场文化大背景下,有一个误识影响着中国电影:过分倚重娱乐精神,以为奇观效应是吸引眼球的保证,是抵达市场狂欢的通道。于是重奇观视听、奇观故事、奇观命运、奇观笑料、奇观时尚,皆欲锁定奇观。重奇观并不为过,成为过失的...
在影视艺术不断发展的九十年代,日本电影界却喊出了这样一句话:“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无法掩饰日趋衰弱的日本电影。”由于电视和录像业的影响,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文化冲击,日本经济危机后的资金匮乏以及旧日本电影制造界的模式化创作等原因,日本电影这种走下坡路的趋势从六十年代浮出水面,到八九十年代最为严重,而直到如今也不容乐观。但是就在日本电影事业最最暗淡的九十年代,却诞生了一位被全球瞩目的日本新锐电影导演—...
近日,我校外文学院主办了“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台湾长庚大学等40余所高等院校的近50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
张艺谋电影对余华小说《活着》的改编,使“叙事语法”结构实现了根本转变。相应地,从小说到电影,发生着题旨的暗变(“忍韧”到“苟且”)、基调的调微(“沉郁”到“亮色”)、背景的调整(“疏离”到“中距”)、风格的转移(“荒诞”到“反讽”)和视角的移心(“冷峻”到“移情”)。这种横向比较,可以透见出余华与张艺谋本文诠释的审美差异。在纵向维度上,《活着》既是余华向“先锋写作”的告别,又是张艺谋对“民族寓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