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印刷工业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工业设计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学 肺相关记录40条 . 查询时间(0.17 秒)
2024年2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吴灿荣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在Science Advances合作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Prostacyclin Receptor by Anti-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Drugs”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利用冷冻...
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是导致药物递送系统的靶向性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原因。探究肿瘤病灶在各阶段的血管、细胞构筑以及细胞外基质通透性的变化规律,深化对肿瘤异质性和肿瘤治疗的结构认识,有助于解决药物递送的底层难题。然而,器官、肿瘤组织和纳米粒子之间的尺度差异,成为表征肿瘤环境和递药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开发高精度可视化方法的巨大挑战。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以肺结构破坏和功能损伤为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确诊后中位生存期仅2-4年,5年生存率不足20%,因此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近些年研究表明,体内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通过分化或旁分泌功能修复受损的肺泡上皮、缓解肺部免疫环境失衡,有望成为该疾病的“突破性疗法”。然而,纤维化肺部过度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环境会导致移植干细胞死亡,从而严重降低了其治疗效果;同...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肺间质疾病,致死率高,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2023年4月3日研究表明,通过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内移植可以有效改善IPF的治疗效果。然而IPF肺部炎症、纤维化及高浓度活性氧(ROS)等恶劣的微环境造成移植MSCs存活率低、功能差,且MSCs治疗IPF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预后极差的肺间质性疾病,除肺移植外,尚无有效手段逆转纤维化肺部、修复损伤肺功能。近年来研究证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通过旁分泌和免疫调节功能干预IPF的发展,有望成为该疾病的“突破性疗法”。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干细胞活体示踪手段使得体内治疗机制研究受限。与此同时,移植干细胞的低存活率导致的体内治疗稳定性差进一步限制了干细胞疗法的临床转化。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郑春苗课题组联合香港浸会大学讲席教授蔡宗苇团队,在环境科学领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纳米塑料导致人体肝细胞和肺细胞损伤”(Metabolomics Reveal Nanoplastic-Induced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Human Liver and Lung...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12月首次报告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报告,至今已有223个国家的2.37亿多人感染,480多万人死亡。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将COVID-19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种类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筛查和预诊断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也可以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降低误诊率,对人类早日战胜新冠疫情具有重要意义。华中科技大...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智军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经费支持下,开展了肺纤维化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移植干细胞示踪及作用机理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实验中采用黑磷纳米片复合材料,在近红外激光的诱导下,实现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增强的深部原位肺肿瘤光动力和光热的协同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生物材料学报》(Acta Biomaterialia)。
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官网近日消息,该机构批准了一款用于治疗高度耐药性肺结核的口服药物,有望提高对这类致命性结核病的治疗成功率并简化治疗方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胡国庆研究团队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肺表面活性剂修饰的纳米颗粒与细胞膜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剂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将改变纳米颗粒的物化特性,影响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其中,颗粒所吸附的磷脂分子可作为被细胞识别的配体,通过受体介导控制颗粒的内吞。在内吞过程中,磷脂会发生明显的形变,使其提供的配体与细胞膜受体更紧密地结合,从而促进内吞完成。所吸附的磷脂分...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气污染进入较为严重阶段,京津冀等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其健康危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大气细颗粒物PM2.5具有粒径小、传输距离远、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容易在呼吸道及肺泡中沉降,甚至穿过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影响最为严重。虽然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PM2.5能够引发心肺损伤,但其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2018年5月10日,生命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胡国庆等在肺表面活性剂冕(pulmonary surfactant corona)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纳米颗粒与肺表面活性剂交互作用后形成生物分子冕的演化规律,发现了纳米颗粒表面亲疏水性质对分子冕的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纳米科学期刊ACS Nano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胡青林,合作者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Z...
通过二氧化氮(NO2)动式吸入染毒模型,探讨其对小鼠肺组织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的影响及单酰基甘油酯酶(MAGL)抑制在此过程中的保护作用.首先检测暴露后肺组织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并考察对EMT标志蛋白E-钙粘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的影响.其次,在MAGL抑制剂JZL-184...
为了检测大气PM2.5对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的损伤作用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将PM2.5的不同组分对肺上皮细胞进行染毒24 h后,通过MTT、荧光探针、Western Blot、单细胞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检测细胞损伤、COPD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PM2.5可造成肺上皮细胞活性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M2.5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