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电化学工程 >>> 电解 电镀 电池 腐蚀与防腐化学 电化学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电化学工程 分子相关记录50条 . 查询时间(0.657 秒)
卤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公认最具前景的第三代光伏技术,为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变革性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近年来卤素钙钛矿电池效率不断提升,但距离其理论极限仍有差距,因此如何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是目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的枯竭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将能源储存系统与清洁能源收集系统相结合,对于平衡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并将其纳入电网至关重要。水系氧化还原液流电池(ARFBs)是一种安全实用的电网级储能技术。尽管全钒液流电池因其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已实现商业化,但其广泛应用受到钒的高成本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稳定且廉价的基于水溶性有机...
锂金属电池(LMBs)展现出了超过400 Wh kg?1高能量密度的发展潜力,因此被优先考虑作为下一代储能设备。然而,不可控的枝晶生长、难以捉摸的界面化学和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极大地威胁了LMBs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阻碍了其市场化应用。由于结构的可调性,有机分子表现出构建人工SEI的非凡能力,这有利于清晰化界面化学,诱导Li金属的形核和沉积。此外,一些基于聚合物有机分子设计的SEI具有高...
近些年来,锂硫二次电池因其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锂硫电池的发展仍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其中,活泼的锂金属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会出现界面副反应、锂枝晶生长、死锂的产生等情况,从而引起电池容量快速衰减,并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相比之下,使用具有层状结构,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的石墨来代替锂金属负极,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提升锂硫电池循环寿命的有效策略。不幸的是,通常适用于石墨电...
有机太阳电池因轻、薄、柔及可溶液加工等优点,在可穿戴和便携式能源、建筑光伏一体化等领域颇具应用前景。目前,基于A-DA’D-A型小分子受体的高效有机太阳电池主要采用氯仿和氯苯等有毒的卤素溶剂进行加工。当利用非卤溶剂对有机太阳电池活性层进行加工时,小分子受体在成膜过程中会易形成过度聚集,从而产生大尺度的相分离,导致严重的电荷复合和显著降低的器件效率,这限制了非卤溶剂加工工艺的发展,阻碍了有机太阳电池...
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Lithium metal batteries)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一代储能电池系统,能显著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历程。然而,高度活性的锂金属负极与经典碳酸酯类电解液之间存在严重副反应,极大影响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而对于锂负极稳定性较好的醚类电解液则由于本征抗氧化能力差,而长期被高电压电池体系排除在外。因此,如何调控电解液与电极界面反应机制从而提升活性正负极稳定性一直是学术界...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的高鹏教授合作,通过对具有多锚定位点的引达省并二噻吩衍生物分子进行机械调谐,实现了对单分子结具有不同量子干涉效应的电子输运通路的切换,相关研究成果以“Switch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in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by Mechanical Tuning”为题发表在A...
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类电子器件的续航能力取决于电池的能量密度。随着消费者对续航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能量密度成为电池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关键在于开发高电压正极材料。
2022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和张长昆研究员团队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电化学—原位/离位核磁共振和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揭示了电池实际工况中对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分子的稳定化机理。研究发现,中间态自由基和还原态的稳定性对MB分子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和空气耐久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并基于此类...
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ASM-OSCs)具有材料分子结构明确、提纯方式简单等优势,避免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批次性差异大的缺点,是有机太阳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然而,小分子共轭骨架短、结晶速度快的特点,使得活性层形貌难以调控,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依然落后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目前,由于形貌控制的手段有限,开发新型高效的小分子给体和受体仍然是提高ASM-OSCs效率的最重要策略。
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与电动汽车等市场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可充电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属锂负极因其拥有极高理论比容量(3680mAh g-1)和较低的电极电势(-3.04V vs. 标准氢电极)吸引了广泛科研人员的注意。然而,金属锂负极在传统的碳酸酯电解液中存在着严重的枝晶与库伦效率低等问题,从而阻碍了锂金属电池的大规模应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刘美男等在前期工作中基于Chaza...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课题组、郑南峰教授课题组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Colin Lambert教授合作,在基于纳米银团簇的单团簇电子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onductance growth of single-cluster junctions with increasing sizes”为题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课题组在单分子结的Fano共振效应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Fano Resonance in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2210097)。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洪文晶教授课题组在分子间σ-σ相互作用的超分子电子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σ-σ Stacked supramolecular junctions”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 (DOI: 10.1038/s41557-022-01003-1),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基金要闻”报道。
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凭借质轻、可溶液法加工、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高效率的OSCs吸光活性层由聚合物给体和小分子非富勒烯受体组成,但聚合物本征的分子量多分散性使其存在批次差异性,会造成光电转化效率(PCE)的不同,不利于未来的大批量制备。相比之下,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化学结构确定、重复性好和批次差异小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