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2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副研究员相关记录42条 . 查询时间(0.516 秒)
陈丽,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是飞行控制系统设计,飞行动力学辨识。主要科研项目是临近空间巨型柔性浮空器变质心运动机理,临近空间巨型柔性浮空器复合操纵机理研究
陈方,副研员研究方向是高速流动、传热和燃烧,风洞试验和光学测试技术,气动热与热防护,多学科优化设计。主要科研项目有高超声速飞行器复杂传热分析与多场耦合策略研究,究燃烧光学测试研究等。
崔凯,1999.9 — 2004.3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博士学位 ,1996.9 — 1999.7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学位 ,1990.9 — 1994.7 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工学学士学位 ,2006.2 — 至今 中科院力学所高温气动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4.3 — 2006.2 中科院力学所高温气动实验室,博士后,1994.7 — 1996.7 深圳南航...
近期,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秦开宇教授团队副研究员朱波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宇航技术研究院(UTIAS)飞行器飞行系统与控制(AFSC)实验室主任Hugh H.T.Liu教授合作,连续发表/被接收4篇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多运动体鲁棒协同控制算法设计和实验验证上。电子科技大学为论文的主要署名单位,其中两篇为第一作者单位以及通迅单位。
张涛 副研究员(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人,1980年11月生。长期从事惯性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项,重点重大项目培育基金一项,并作为主要参与人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973项目、国防预研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有关部委的重点科研项目10多项。参与研制的国家重点国防新型号项目已通过型号项目定型鉴定试验,转入设备生产,具有重...
邢飞,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微小卫星及微小型高精度姿态测量传感器,微米纳米测量技术;研究概况长期从事微小卫星及其微小型高精度姿态测量传感器技术研究,研制出基于MEMS技术的高精度太阳敏感器;研制出微小型高精度APS星敏感器等产品;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骨干成员参与国家863项目、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十余项。
吴秋平,副研,导航中心支部书记,研究概况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国家“十五”、国家“十一五”、国家“863”、清华—中大博士后基金、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科研项目,已完成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肖功海,男,1975年生,博士,副研究员。1998年获应用物理学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物理电子学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
陈路,女,2005年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材料器件中心分子束外延课题组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研究领域和方向有:面向三代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红外敏感材料研究,包括失配衬底上的多种复杂结构外延、原位异质结材料结构设计和生长、材料性能评价等。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重要项目和科学院的创新基金项目等。
郑伟波,男,1977年4月出生,工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上海市宇航学会空间应用专委会委员。1999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空间科学实验仪器相关研制工作,先后圆满完成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8个项目的研制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申请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陈小文,男,1975年10月出生,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红外成像及信息获取方面的研究,长期进行探测器驱动、信号获取及大数据量采集方法等方面的工作。 曾参加我国环境卫星红外相机的研发工作,任电子学主管设计师,负责信息获取研制工作;负责**项目的谱测量部分,任副主任设计师,进行谱测量的信息获取研制工作;参加863项目宽幅高光谱相机电子学方面的设计工作。
2011年12月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首批青年千人入选者李群仰副教授在《自然》(nature)发表了名为 《Frictional ageing from interfacial bonding and the origins of rate and state friction》的科研论文,在世界上首次从实验上直接证实了岩石材料的摩擦老化现象可来源于接触界面的化学成键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