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信息技术 >>> 光通信器件与系统技术 光电成像技术 显示技术 光存储与记录 全息技术和三维成像 光计算 自适应光学 光电信息处理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光信息技术 副研究员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471 秒)
张小辉,西安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Email:zhangxiaohui@mail.xjtu.edu.cn.科研方向:深度学习与三维视觉智能检测;增材制造在线检测技术。
王建太,博士,1989年生,甘肃天水人。于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随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有机光电方向的研究,并于2016年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面板显示领域公司维信诺未来显示研究院从事前沿显示技术的研发。2018年8月加入广东省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已重点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吴开杰,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副研究员。科研方向:生物显微成像、医学图像处理、智能医疗仪器开发、可植入神经假体开发。主持,上海交通大学STAR计划,高通量单分子DNA测序系统开发,2020.06~2023.5等项目。
郭芃,男,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研究员。SCI论文发表37篇以上,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9篇,引用共计444次以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前沿科技创新项目。美国光学学会(OSA)以及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特邀审稿人,多次为著名光学期刊Opt.Express(影响因子3.52)、Opt.Lett.(影响因子3.179)以及IEEE Photonics Technol.Le...
近日,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季轶群副研究员发表在光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Optics Express》的论文“Non-uniformity correction of wide field of view imaging system”被全球工程领域著名机构Advances in Engineering(AIE)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并于2022年11月30日进行了专题报道。季轶群副研究员为该论文...
磁性材料中通常会形成复杂的磁畴、涡旋和三维拓扑结构等自旋织构,这些自旋织构会表现出很多新奇的物理性质,并有望作为信息载体用于下一代新型低能耗的信息存储器。探索新的更小尺寸的自旋织构,并研究其形态、內禀结构和动态演化是实现高密度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基础。而这类研究通常需要高空间分辨率的磁成像技术。目前常用的光学成像技术一般只能实现微米到几百纳米的分辨率,极大地限制了亚微米到原子尺度自旋织构的研究。在10...
付强,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2012在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学习,2007年、2010年、2012年分别获得本科、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4月至今在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2016年8月任副研究员,2018年4月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18年6月任空间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光学传输特性测试、多维度成像探测,以及多点多功能空间激光通信研究。参加科研课题40余项,主持国家级、省部...
徐腾,副研究员,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光学博士学位。同年至2016年,于南京天光所博士后流动站进行长基线光干涉天文观测技术研究。202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目前主要从事基于长基线光干涉的高分辨率天文成像、超高分辨天体测量等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负责光学系统总体设计。近年来,发表论文7...
彭军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4年于上海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光学成像研究,包括单像素成像术、光场显微成像、干涉测量术以及条纹投影轮廓术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Optics Expres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and Laser in Engineering等国内外光学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Optics Express,...
赵刚,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2017年,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测相关技术与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视宁度测量技术研究、空间天文仪器软件研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或面上项目各一项。作为软件系统负责人参与中国空间站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模块研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自然科学重点项目与重...
张熙,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7年期间,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从事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天文高对比度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空间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项目研制和地基高对比度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先导专项等项目。
李常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科院青促会会员,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南京天光所博士后流动站进行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2012年博士后出站留所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自适应光学、相位恢复和计算光学波前传感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
陆彦婷,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2006年和2013年在南京理工大学分别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和控制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起进入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从事计算光场成像、波前传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拓展光场计算成像在民用成像领域的应用。近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1项,发表学术文章7篇,其中SCI期刊文章2篇,参与编写专著1本。
裴冲,副研究员。2008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于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大气光学湍流测量和近地层自适应光学的研究工作。负责和参与研制了多台大气光学湍流参数测量仪,这些设备广泛应用在我国南极和国内多个天文台址。对近地层自适应光学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系统模拟和仿真研究工作。
戚永军,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3年6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93年8月到1996年6月在华东电子管厂工作,任荧光灯分厂质量管理员。1996年9月到2002年3月,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硕、博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4月到2003年4月在江苏奥雷光电有限公司从事光通讯收发模块的研发。2003年5月至今在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进行科研工作,期间2014年到澳大利亚天文台进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