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生物学 古人类相关记录272条 . 查询时间(0.182 秒)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灵井许昌人遗址,在出土两颗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之后,日前,又首次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肢骨中一件为左侧股骨远端后面残片,另一件为左侧股骨近端残段,股骨头的骨松质上有啃咬痕迹。据专家介绍,此次发掘出的这两件古人类化石均属未成年个体,且可能属同一个体。肢骨化石是自2005年发掘以来的首次发现。这次发掘还出土一件顶骨化石断块,其性状和去年发现的“许昌人2号头骨”接近,属于...
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变化主导了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气候交替出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研究员郝青振根据黄土发育与北极冰盖消长的联系,在之前的研究中提出在地球轨道偏心率40万年周期变化幅度最小的40万年和80万年前后,进入冰期时,北极冰盖增长滞后。该观点暗示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 10,MIS 18 和MIS 20这三个冰期可能是南极过程触...
一些44000年前的蜗牛壳以及被称为Egbert和Ethelruda的人类遗骸或许能够解决有关欧洲人工具使用起源的争论。对这些遗骸的分析表明,以旧石器时代晚期为特征的先进工具的使用始于距今约5万年前,这些工具是由经地中海东部地区从非洲迁徙至欧洲的现代人带来的。而这恰好与另一种理论相悖,后者认为这些现代人是在定居于欧洲之后发明此类工具的。
人之由来是人类认识自我历史的一个永恒命题。最近,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执笔的《探秘远古人类》一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科普著作。作者将100多年来一代代科学家在世界各地的探索和发现娓娓道来,全书集科学知识、人文地理、珍贵史料、最新研究成果于一体,趣味故事和生动图片穿插其中,带领读者轻松愉快地探秘远古人类的进化历程。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近日在安义县发现了多处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采集到多件具有明显打制痕迹的石制品。专家分析认为,该发现将江西境内的古人类活动时间由旧石器时代晚期推前至旧石器时代中期。
2015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副院长丁仲礼,以及院办公厅汪克强主任、前沿科学与教育局许瑞明局长、科学传播局周德进局长等同志的陪同下,莅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和科普工作情况,看望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
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开发的方法和标准,基于客观引用数据对中国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爱思唯尔作为合作方,为该榜单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爱思唯尔2015年2月2日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将社会科学、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等,通过分析丹江口库区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与石器工业特点,首次揭示了古人类活动遗址埋藏于河流阶地次生堆积环境,并提出了以两面器为代表的阿舍利工具以极低的比例分布在传统的石器工业内,其年代则晚于非洲相关阿舍利工业传统。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考古科学期刊》。
近日出版的国际专业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丹江口库区古人类活动遗址成因与石器工业特点。该研究首次揭示古人类活动遗址埋藏于河流阶地次生堆积环境,提出以两面器为代表的阿舍利(Acheulean)工具以极低的比例分布在传统的石器工业(mode1)传统内,其年代则晚于非洲相关阿...
记者邢兆远、李建斌2015年1月18日从丁村遗址考古工作队获悉,丁村遗址群南部的石沟村遗址再现古人类化石,并发现疑似地震裂缝和大面积碳屑堆积。专家介绍说,这一发现,填补了丁村遗址群长期以来土状堆积中没有人类遗迹的空白。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发现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因发现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而受...
山西省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2015年01月7日传来消息称,经过抢救性发掘,以及考古专家考证,丁村遗址再现古人类化石,为中国及东亚地区古人类的系统演化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
2015年1月1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博士等与西班牙国家人类演化研究中心、安徽省博物院、安徽和县博物馆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和县人牙齿化石形态。该研究扩展了东亚中更新世古人类牙齿的形态变异范围,提示在同一个时代可能共存着不同的人类支系,这使得东亚直立人的演化要比以往研究认为的更加复杂。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只招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设有四个研究室、一个研究中心和一个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脊椎动物各门类起源、演化、分类和系统发育,建立和完善中国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古人类体质特征、行为特点和旧石器技术与文化,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重建早期人类演化迁徙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开展周口店遗址的综合研究工作。另外,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
日前,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与青海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合作,在青海湖南岸的151遗址中发现两个古人类活动时段。发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深度3.4米,发现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骨骼和炭屑,采集了大量的测年、浮选和环境样品。研究人员推测,距今1.5万年前后和距今8500年前后,青海湖地区有人类活动,生活方式以狩猎采集野生动植物为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