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物理学 观测相关记录47条 . 查询时间(0.154 秒)
大量实验和观测证实,云影响大气的动力和热力过程,改变大气水循环。云的垂直结构可能显著影响大气环流。不同的天气系统也有不同的云结构特征。关于降水云,垂直云结构反映了降水云团的动力学和热结构特征以及微物理特征。
地球伽马射线闪(Terrestrial Gamma-Ray Flash, TGF)是起源于地球大气快速(≤1 ms)而强烈(>40 MeV)的高能光子爆发,与对流层闪电和雷暴关系密切,并可能涉及闪电始发等基础问题,是当前大气和空间电学、高能物理等领域共同关注的前沿科学热点。然而,由于TGF的高能光子在传播过程中被大气吸收而迅速衰减,加上其发生频次低、位置随机,对其有效探测一度面临极大困难,因此目前...
积层混合云是我国重要的降水系统,云内对流雨核区降水较大,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重点关注的对象。飞机探测是认识该类降水云系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对流区垂直气流较强,飞机进入其中时,会有一定程度的颠簸,影响飞机安全。因此,针对积层混合云系开展的综合探测并不多,云内对流雨核区含水量和增雨潜力仍有待深入研究。
2021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与浙江金华市武义县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以下简称“上黄站”)完成观测站主体建筑封顶工作,标志大气所与武义县战略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图1)。上黄站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交叉研究的野外观测平台,有望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美丽中国”目标的指标参...
青藏高原夏季雷暴对流活动频发,相比较于平原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独特结构和时空特征,对雷暴灾害性天气的准确预报以及对闪电灾害防护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
2020年8月18日20时至19日20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联合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和国家卫星中心,对登陆我国广东的007号台风“海高斯”及时开展了风云四号卫星(FY-4)加密观测,实现了我室台风目标观测研究与业务观测的有效结合。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合作,于2018–19年先后在青藏高原北缘开展三期基于长航时平流层高空气球的原位平飘大气观测试验(图1),除气溶胶廓线观测外(详见前期研究介绍:http://www.iap.cas.cn/gb/xwdt/kyjz/202006/t20200612_5605071.html ),还包含上/下行短波、长波和紫外辐射(图2),首次原位实测了青藏高原地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潘月鹏研究员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对欧洲、美国和中国广泛使用的被动采样器(ALPHA、Analyst和Radiello,图1)开展了适用性评估。结果显示,这3种被动采样器得到的氨同位素组成具有一致性,但它们都显著低于扩散管主动采样系统(DELTA,参比标准),且差异稳定在15.4±3.5‰(图2)。这一差异虽然超出了预期,却意外的刻画了氨气同位素分子扩散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
中科院大气所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成员和马兰里大学曾宁教授一起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基于非分散红外技术(NDIR)的低成本微型化CO2监测仪。该仪器体积小、质量轻,方便搭载到探空设备进行CO2气体的垂直观测(见图)。2019年1月8日—14日,研究人员将该仪器搭载到大气分中心系留汽艇垂直探测系统上,成功对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地区边界层(0-1000 m)的CO2垂直分布进行了原位观测...
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浓度垂直分布对于准确理解和阐释全球变暖,反演碳源、碳汇,校准和验证大气传输模型以及遥感测量结果有着重要意义。传统高精度CO2测量仪器,由于配套系统体积庞大,质量重,且价格昂贵,难以应用于垂直观测,因此边界层内的CO2垂向廓线的原位测量很少见。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开展观测研究,以评价该观测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及其测量农田NO湍流通量的适用性。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开展观测研究,以评价该观测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及其测量农田NO湍流通量的适用性。
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碳氮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由于大气中一氧化氮(NO)浓度非常低,长期以来基于该方法测量NO湍流通量的研究非常缺乏。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研发了一套基于涡动相关法的NO湍流通量观测系统,并在一个典型亚热带农田生态系统开展观测研究,以评价该观测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及其测量农田NO湍流通量的适用性。
2019年5月14日至16日,第六届CAS-NASA高亚洲全球变化空间观测研讨会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埃斯蒂斯帕克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CAS)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办,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和NASA地球科学部承办。来自中美双方高亚洲工作组(HiMAT)的50余人参加了会议,包括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等院...
2018年12月26日至2019年1月16日,我校大气物理学院“空气质量预报研究”团队师生参加了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长江大学农学院等联合组织的长江中游重霾区大气污染外场综合观测试验。本次试验是首次在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开展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实验,涉及湖北襄阳、荆州、咸宁三个观测场地大气边界层污染物与气象要素垂直结构的同步强化观测;同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