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化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大气化学 环境相关记录75条 . 查询时间(0.957 秒)
近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VOCs监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团队,基于大气VOCs、颗粒物化学组成、无机气态污染物的监测数据,探索沙尘事件中VOCs的来源及转化过程,验证了沙尘对VOCs大气光化学反应的影响。此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西北地区沙尘参与下的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提高颗粒物模式模拟的精度,增强对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的科技支撑。研究显示西安市冬季大气中VOCs的组成主要受局地人为源排放影响,包...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组(陈进生研究团队)发表重要成果:“利用二次有机示踪物直观的反映沿海城市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和形成机制”。研究成果以“Characteristics of PM2.5-bou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tracers in a coastal city in Southeastern China: seasonal...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环境研究所肖航团队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期刊发表了题为A new anisotropic adaptive mesh photochemical model for ozone formation in power plant plumes的最新研究成果,郑捷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帝国理工学院的Fang Fangxin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是与英国帝国理...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下,辛金元研究组构建了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化学耦合观测系统,实现了边界层气象要素与大气化学成分高时间分辨率同步探测。研究发现,在夏季强大气氧化能力下,边界层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过程的协同作用导致北京地区出现严重霾污染。夏季强的南风(风速超过20-30 km h-1)污染物输送是北京霾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PM2.5浓度可在短时间内增加到75μgm-3。白天O3浓度逐渐从67μ...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牛振川研究员及合作者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Δ14CO2观测,追踪了我国本底站冬夏季典型日变化中来自化石排放和生物排放的CO2对大气总CO2的贡献水平。并揭示了影响化石源CO2和生物源CO2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尽管在本底地区,化石源CO2一日之内仍有较大的变化,可达几十个ppm。冬季化石源CO2普遍高于夏季,可观测到早晚交通引起的浓度小高峰。化石源CO2的日变化...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带领的团队以西安市长期(2011–2016年)大气Δ14CO2观测为主,进而将观测扩展到全国15个主要城市,通过14C示踪准确定量了我国主要城市大气CO2ff的浓度水平,分析了其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13C)和WRF-Chem大气模式研究了盆地城市CO2ff的来源和传输。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冬季1月份大气CO2ff浓度普遍高于夏季7月...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李国辉研究员带领的模拟团队,基于观测数据并利用区域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针对华北平原冬季典型重污染过程展开分析,定量论证了气溶胶-辐射和气溶胶-光解的相互作用对华北平原冬季雾霾贡献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气溶胶-光解相互作用可以降低22.6%和18.6%的日间NO2光解速率以及O3浓度,大气氧化性下降,导致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平均下降3....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肖航科研团队在宁波市沿海地区开展了元素汞的观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陆气团的交替变化是导致元素汞浓度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大陆性气团可明显提高元素汞的污染水平。在污染过程中元素汞与SO2和PM2.5具有同步变化趋势,煤炭燃烧、工业排放等人为来源是造成元素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来源于江西、安徽和湖北地区的远距离输送对长三角元素汞污染具有显著影响。基于元素汞的气团传输来源分析揭示了元...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加速器质谱中心侯小琳研究员团队利用高灵敏的加速器质谱测量技术,分析了西安市2017-2018年度每天分辨率的大气气溶胶样品,获得了我国第一条大气气溶胶碘-129时间变化曲线。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团队在大气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光化学污染机制认识方面取得进展。大气中PAN是过氧乙酰基(PA)和二氧化氮(NO2)结合的产物,是光化学污染的指示物。PAN在较高温度环境下分解产生NO2,在人为污染很少的地区,PAN是氮氧化物(NOx)重要来源。尽管近地层PAN浓度远低于臭氧(O3),但PAN的植物毒性远大于O3。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团队在大气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光化学污染机制认识方面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以“Characteristics of peroxyacetyl nitrate (PAN) in a coastal city of southeastern China: photochemical mechanism and pollution process”为题目发表在环境...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组(陈进生研究团队)在大气污染成因与气溶胶酸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大气细颗粒物(PM2.5)在准静止锋天气形势下易出现二次转化,PM2.5中的液态水含量和酸度是二次无机组分(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以“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 pollution induced by the quasi-statio...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组(陈进生研究团队)发表重要成果:“东亚季风和海洋排放共同影响海岛大气PM2.5污染来源与传输机制。夏季,强氧化条件和海盐促进PM2.5形成;冬季,通过区域传输东北风带来了老化气溶胶”。研究成果以“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on an island in Southeast ...
东亚季风作为高、低纬气候联系的关键纽带,在北半球的粉尘和水热传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季风强度的盛衰变化,可通过粉尘和水汽输送直接影响东亚区域乃至整个北半球的生态、大气和海洋环境。前人基于石笋、湖泊、泥碳等地质载体对末次冰消期以来的东亚夏季风快速变化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受控于沉积速率、气候指标的敏感性和年代问题等,东亚冬季风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匮乏,从而也使得东亚冬、夏季风的相位...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组(陈进生研究团队)在人为管控和自然因素影响下大气细粒物的污染机制研究取得进展:在重大社会活动人为管控措施及台风天气的影响下,大气PM2.5污染水平与化学组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成机制。研究成果以Impact of control measures and typhoon weather on characteristics and f...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