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测量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医学测量学 教授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3.616 秒)
杜杰助理教授。研究方向:(1) 机器学习算法(类别不平衡学习、多标签数据分类、在线学习等)(2) 医学图像处理(分类、分割、检测、图像描述等)。
柴语鹃助理教授,研究方向 (1)基于量子点材料的生物标志物检测(2)即时检测技术的新型临床应用研究(3)生物信息学及生物启发式算法。
许太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微纳米粒子的驱动,智能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微液滴传感,聚集分析检测。
刘旭东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毫米波/太赫兹调制器,毫米波/太赫兹近场/远场高速成像系统,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复合材料缺陷检测,太赫兹深空探测。
近期,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汪天富、雷柏英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IFT-Net: Interactive Fusion Transformer Network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ediatric Echocardiography》在顶级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IF:13.828,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是...
张帆,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细胞力学测量方法、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参加社会团体: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分会委员。承担教学任务:本科课程:精密测试技术、测控专业综合实践。研究生课程:专业英语、精密测量理论与技术。
刘超,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生物医学检测技术、显微测量技术与仪器。参加学术团体:国际TRIZ协会二级认证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员。
近年来,随着重大疾病的流行与大众健康观念的提升,可穿戴健康监测逐渐兴起。人体皮肤应变是可穿戴健康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可全方位反映人体健康信息。但由于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变形幅度差异较大(两个数量级),开发具有宽检测范围的广域应变传感器就变得尤为重要。
2020年3月16日,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李海云教授课题组在神经影像国际权威杂志《Human Brain Mapping》正式发表了题为“Bootstrapping promotes the RSFC-behavior associations: An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 cognitive traits predi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自...
蔡夫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光谱成像系统研制,面向临床医学、海洋生物以及食品健康开展新颖的高通量检测。
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刘阳平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了EPR-“巯基捕获”的新概念,建立了区分性定量检测多组分生物巯基的电子顺磁共振(EPR)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10月发表在国际一流杂志《Angew Chem Int Ed Engl》(2018年影响因子12.257,5年影响因子12.359),题目为“Discriminative Detection of Biothiols through T...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龙冬教授课题组运用液体核磁共振波谱方法在癌基因蛋白Ras活性态変构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新进展,相关成果以“Extending the Lifetime of Native GTP-Bound Ras for Site-Resolved NMR Measurements: Quantifying the Allosteric Dynamics”为题,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Ang...
李桂银,女,1972年生,博士/博士后,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200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生物化工博士学位。2008年进入中南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9月优秀出站进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传感与智能仪器,靶向分子探针。2014年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术带头人, 2008年入选湖南省普通高校中...
2018年4月11日至15日,为期5天的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开展,集中展示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00项发明。作为复旦大学首次参展的四个发明项目之一,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炜教授团队项目“可穿戴式新生儿惊厥监护系统”获本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此前,陈炜教授团队开发了一套全新的新生儿惊厥监控系统。该系统可精准采集新生儿生理和行为信号,并通过信号融合判断新生儿惊厥发作。适合长期、连续...
夏灵博士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多年,目前他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界心电仿真与心电逆问题研究领域的知名研究专家之一。他参与构造了中国第一个真实心脏模型,基于该模型对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束支传导阻滞、WPW综合征、心室肥大、各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进行仿真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对心外膜电位进行了仿真研究。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的基于心电仿真模型参数解的心电逆问题研究新方法,近年来已被国际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所接受,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