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大气科学 历史相关记录56条 . 查询时间(0.251 秒)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巴黎协定》,其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以内。其后,对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0.5℃所带来的气候影响的研究成为《巴黎协定》后科学议程中的热点问题。已有许多研究利用区域或全球模式预估结果研究1.5℃相对于2℃所能避免的气候影响,然而由于气候模式自身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模式预估结果...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谭亮成联合国内外同行,以四川南部神奇洞的2根石笋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整个青藏高原东南部过去2300年以来分辨率约5年的季风降雨变化历史。研究显示过去2300年以来,该地区季风降雨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上叠加有数个年代-百年尺度的波动事件。其中,两个最显著的湿润期发生于公元60-280和370-510年,而最干旱的时期则是最近200年。另外,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季风系统演化课题组副研究员许晨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员佐野雅规等开展合作研究,在受到印度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印度西北部、北部、尼泊尔西部、中部和不丹等5个地点采集树轮样品(图1),分析其过去260年树轮氧同位素的变化,并建立了区域氧同位素年表,研究发现:季风区的树轮氧同位素无论在机制还是统计上均很好地记录了季风季节的干湿变化,是重建夏季风变化的理...
SST(海洋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的季节与年际异常对于认识现代全球变暖、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以及探讨气候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台湾东北部海域SST季节与年际异常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为更好地理解现代全球变暖和历史气候变化,利用NOAA的全球海表温度最优插值资料、Hadley中心的全球海表温度数据以及MEI逐月指数,分析了现代全球变暖背景下台湾东北部海域SST季节与...
中国系统的气象观测始自20世纪50年代,利用高分辨代用资料重建高信度的温度变化序列,是补充仪器观测资料不足、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郑景云和博士刘洋等利用华南区域文献记载的冬季降雪南界和树木年轮资料,通过高低频信号分解回归再合成的方法,重建了1850-2009年华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序列。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海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1979年至今,北极海冰覆盖范围逐年减少。每年九月的海冰覆盖范围为全年最小,过去几十年减少了近50%。北极海冰的快速减少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也对我国开拓北极航道和“冰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因此,迫切需要准确的北极海冰跨季度季节预测。准确的海冰预报不仅可以服务于北极航道航行需求,同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北极海冰变化对我国冬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大气扩散条...
气候变迁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然而气候系统俱有极高的动态性,囿于现代仪器所观测的资料只有近一两百年史,使学界对于气候的知识仍然有限,气候模式亦存在不确定性。在当代气候变迁研究中,历史气候研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具有高时间与空间分辨率的历史气候重建资料。不仅能借以分析地球长期的气候变化形态与速率,亦能从而分析气候变化的长短期波动、变异性与空间差异性。这套资料也提供实测数据,作为气候数值模...
中亚(包括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系统脆弱。中亚地区的大气环流不仅是联系亚洲季风气候和北大西洋气候的纽带,同时也在东亚粉尘传输中起重要作用。深入理解中亚地区气候变化历史,对该区水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中亚干旱区过去气候变化的认识尚存在较大争议,这极大的阻碍对中亚气候变化机制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和蔡演军博士等联合国内外同行,通过云南小白龙洞一颗石笋样品的氧同位素,在与观测记录对比的基础上,重建了西南地区公元1760年以来的降雨(主要是季风降雨)变化。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气候学领域期刊《大气动力学》。
来自全球195个国家的代表在2015年12月12日于法国巴黎批准了一项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巴黎协定》。这一雄心勃勃的全球协议承诺,大多数国家都将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寻求保护低洼岛屿对抗海平面上升以及帮助贫困国家在不依赖廉价、肮脏的化石燃料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的方法。 这项协议旨在将全球变暖的增幅控制在不高于工业化前气温2摄氏度的水平上。各国目前的气候承诺尚达不到这个目标...
榆社盆地位于山西省榆社县,是晋东南高原的一个晚新生代盆地,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尤其是上新世时期的化石。榆社盆地的晚新生代地层沉积时限较长,从晚中新世直到早更新世,地层出露良好,是研究华北地区晚新生代地质构造运动、哺乳动物演化和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地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榆社盆地多年的考察和研究持续不断地取得丰硕的成果,此前已在这个地区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有丰富哺乳动物化石和精确古地...
伴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地区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对澳门特区。澳门土地面积小,加上填海造陆工程的不断展开(图1),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影响。海平面升高也成为澳门特区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博士王林与研究员黄刚、陈文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周文分析了澳门及邻近海域海平面高度的历史演变,并预估了未来百年的上升幅度。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半干旱区700万Km2陆地半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和冰川变化,证明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当地径流和蒸发--→当地的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的因果逻辑成立。①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与农业开发的关系是气温高、降水多,农业开发兴旺;气温低,降水少,农业开发受挫。气温高与降水多相伴,气温低与降水少相伴。②研究证明西北内流区的历史气候宏观上雨热同...
青藏高原和中蒙干旱半干旱区700万Km2陆地半个世纪的气候变化和冰川变化,证明 “气温、地温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当地径流和蒸发--→当地的空中水汽含量增大--→降水量增大”的因果逻辑成立。①西北内流区历史气候与农业开发的关系是气温高、降水多,农业开发兴旺;气温低,降水少,农业开发受挫。气温高与降水多相伴,气温低与降水少相伴。②研究证明西北内流区的历史气候宏观上雨热同...
利用历史物候记录重建的气候变化结果,显著地增进了人类对过去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但现有研究在历史物候记录的提取与处理、重建方法的选择、重建结果的精度评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总结梳理。通过归纳历史物候记录的资料源以及在历史物候记录预处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物种鉴别和物候期确定问题,对现有重建方法进行总结,发现较早的研究采用了古今对比法,而近年来的研究多采用更为复杂的回归和过程模型法。上述物候学方法的重建结果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