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纳米仿生研究所相关记录31条 . 查询时间(0.185 秒)
仿生肌肉纤维在外界刺激下能够产生类生物肌肉的收缩运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驱动器,有望推动仿生软体机器人、智能变翼飞行器、可穿戴及可植入医疗技术等方向的创新发展。螺旋仿生肌肉纤维凭借其独特的驱动放大结构可以输出优异的驱动性能。但在收缩前需要对螺旋仿生肌肉纤维施加张力将纤维相邻的螺环分开为其收缩提供空间,而且其回复过程也需要相同的应力将纤维拉回原长,这导致在一个驱动循环过程中螺旋仿生肌肉纤维的净做功为零。
脊髓损伤(SCI)发生后,由于损伤微环境的动态和复杂性,导致受损部位神经存活和组织再生困难。其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形成多个正反馈调节信号网络,在损伤后占主导地位,成为外在神经损伤环境的标志。SCI通过各种细胞和酶介导的信号通路产生活性氧(ROS)。高水平的ROS很容易引起氧化应激,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炎症事件,例如介导炎症小体激活,靶向IκB的降解,以及促进NF-κB向细胞核的易位并激活炎症。伴随免疫细...
脊髓损伤(SCI)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损伤后大脑和周围器官之间的神经连接中断,导致损伤节段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SCI的临床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尽管治疗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恢复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仍是巨大挑战。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王强斌研究员团队设计了一种联合基因、药物和干细胞的多功能神经干细胞(NSC)治疗策略,该策略能够在小鼠模型中同时实现Aβ清除和促进神经再生修复,并表现出良好的改善AD小鼠记忆和认知水平的疗效(图1)。首先,实验开发了一种能够稳定和持续表达脑啡肽酶(NEP)的基因工程化NSCs(NEP-NSCs),该细胞可以释放NEP实现脑部微环境中Aβ的高效、持续降解,维持Aβ代谢平衡,同时促进N...
G-四链体是由一段或几段富G序列通过分子内或分子间Hoogsteen氢键连接成具有四股核苷酸链的DNA二级结构,特定的阳离子 (K+, Na+, NH4+等) 位于结构中心进一步稳定结构。相对于双链DNA来说, G-四链体结构具有离子依赖性而且根据富G序列的不同特点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形态,因此为许多生物有机小分子提供了不同的识别位点。这些小分子配体不仅可以识别特定构型的G-四链体,而且形成复合物结...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程国胜团队一直以来致力于开发基于碳材料的三维生物支架,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复杂性,构建神经干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的生长微环境。该团队率先提出了三维石墨烯泡沫神经支架,经过多年努力,对三维石墨烯如何调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粘附,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 1604;20...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靳健课题组与王强斌课题组合作,利用具有特定孔道结构的烟草花叶病毒(TMV)衣壳蛋白组装体作为基元构筑超薄均孔膜,实现高精度、高通量分离。在这一工作中,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基因工程在TMV基元侧面引入半胱氨酸基团,然后在铜离子的催化作用下,诱导基元间形成二硫键(S-S),并且以六方形式进行二维自组装,获得大面积TMV超薄纳米片(如图1所示)。进一步将TM...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王强斌团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ACS Nano, 2018, 12, 1673-1679; Adv. Mater., 2017, 29, 1606533; J. Am. Chem. Soc., 2016, 138, 1764-1767; Small, 2016, 12, 4955-4959; J. Am. Chem. Soc., 2015, 137, 4...
2016年11月4日,应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生物医学部戴建武研究员邀请,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医学院查尔斯皮肤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文新教授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访问,并作了题为“高性能聚合物基因载体的设计以及在治疗隐性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将二维单原子层石墨烯组装成三维宏观结构是石墨烯走向实际应用的途径之一。三维石墨烯的特性与其结构和尺寸紧密联系,控制制备三维石墨烯的结构和尺寸,不仅能够有效调控其性质,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而且为更好地理解石墨烯在不同领域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机会。
冷凝微滴自驱离纳米仿生界面近年来已经引起科学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因为这种新型传热传质界面可用于设计开发高性能相变基热控器件以满足电子器件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研制更节能环保的热泵/空调散热器以及开发其它新型的节能热控系统。不同于常规疏水表面的珠状冷凝液滴重力滑离模式,这种新型纳米仿生界面可实现小尺寸冷凝微滴自弹离,其驱动能源于微滴自身相互融合过程中释放的微弱过剩表面能(无需重力、蒸气剪切力等任何外...
2015年5月5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举办第七届五四青年学术交流会,吸引了所内众多青年职工和研究生踊跃参与。共有来自生物、化学、材料、微电子等不同学科专业的46位青年职工和研究生做了学术报告,展出学术海报73幅。
2014年11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李晓光教授到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访问,并作了题为“多铁性异质结磁电耦合效应”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国际实验室陈韦研究员主持,苏州纳米所所长杨辉研究员、副所长陈立桅研究员及相关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随着人们对器件小型化、多功能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电子器件尺寸已经接近了量子极限。而同时具有...
2014年9月28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主持承担的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生物材料与干细胞”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苏州纳米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佩华,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973”首席科学家郑加麟教授以及创新交叉团队成员出席了会议。
2014年,苏州纳米所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28人,最终录取研究生人数以国家下拨指标数为准。报考我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将根据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复试成绩综合考虑,择优录取。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参加集中教学一年,第二年回所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论文答辩通过后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授予学位。另外,2014年我所计划招收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生30人,和上海大学联合培养的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