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南大洋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0.085 秒)
近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詹海刚团队,在中尺度涡影响海洋极端温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给出了中尺度涡增强南大洋极端温度的观测证据,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尺度涡对南大洋极端温度的影响正在加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2023年9月22日,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詹海刚团队,在中尺度涡影响海洋极端温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给出了中尺度涡增强南大洋极端温度的观测证据,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尺度涡对南大洋极端温度的影响正在加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2022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颜文学科组在南大洋上升流与南极气候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上。
作为巨大的碳储库,海洋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大气二氧化碳(CO2)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极冰心记录了千-百年尺度大气CO2波动,但是这些波动具体是受哪些海洋过程调控呢?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为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大气CO2 变化,我们亟需深入理解全球碳和营养物质循环及其与温盐环流的耦合机制,这也是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机制的一个重要渠道。
作为巨大的碳储库,海洋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大气二氧化碳(CO2)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极冰心记录了千-百年尺度大气CO2波动,但是这些波动具体是受哪些海洋过程调控呢?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为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大气CO2 变化,我们亟需深入理解全球碳和营养物质循环及其与温盐环流的耦合机制,这也是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气候变化机制的一个重要渠道。
2021年10月12日,中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谢周清研究小组在企鹅古生态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6,000-Year Reconstruction of Modified Circumpolar Deep Water Intrusion and Its Effects on Sea Ice and Penguin in the Ross Sea”(过...
海洋中环绕大陆的巨大洋流可被视为地球的循环系统,每一支洋流的水量相当于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总和。同时,这些环流似乎开始加速:近25年来,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变暖。据《科学》报道,2月5日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篇论文提出了这一结论。结合模型的观测结果,从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学家Susan Wijffels说,这将促进大量其他...
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4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进行综合科考,同一天“雪龙”号前往阿蒙森海开展综合科考,这意味着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即将在南大洋展开“双龙科考”。
“雪龙2”号12月15日电 首航南极的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15日继续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连日来,一些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理想的科考样品。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7日下午在南大洋普里兹湾北侧将布放的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回收至“雪龙2”号后甲板,这标志着“雪龙2”号完成了在普里兹湾海域的多学科科考作业。
2018年8月27日,由中国海洋大学蔡文炬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的全球变化及应对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大洋在全球热量分配中的作用及其气候效应”启动会在青岛召开。项目责任专家翟盘茂研究员,项目组专家胡敦欣院士、乔方利研究员、朱江研究员、程晓教授、杜岩研究员、刘秦玉教授和林霄沛教授等专家出席会议。项目组成员和研究生等共计30余人参加会议。
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蔡文炬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申报的全球变化及应对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大洋在全球热量分配中的作用及其气候效应”正式获科技部批复立项,项目总经费1000万元。海洋吸收了全球变暖超过90%的热量,南大洋在其中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南大洋在全球热量再分配中的作用一直没有定论。随着南大洋Argo资料的日益增多和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的不断改进,南大洋吸热的过程逐渐明晰,理解其复杂动力过程及对...
2017年9月10-13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南大洋(南极海洋)观测系统(SOOS)”国际组织在上海主办第一次南大洋观测系统罗斯海区域研讨会。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还有美国海洋碳与生物地球化学计划(US Ocean Carbon & Biogeochemistry Program)、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每年从大气中吸收数十亿吨二氧化碳的南大洋如今终于扭转了人们之前对于其年度温室气体摄入量下降的担忧。这一发现并没有让气候科学家感到太多意外——他们认为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环绕南极洲的广阔海洋在某一时刻将不可避免地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这项新的研究将数百万个分散的实地观测结果整合在一起,从而带来了对于全世界最重要的全球变暖缓冲区南大洋的活动变化的更为清晰的理解。
由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AWI)领衔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最近完成了国际南大洋海底地形图(IBCSO)的测制,第一次详尽地测绘了南纬60度以南整个海域的海底地形。这次测制的新的南极海域等深线图是国际合作的成果,共有来自15个国家30多个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参与该项目,共收集42亿条各类数据,建立了可实际使用的三维海底地形模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