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理学 气候变化相关记录1338条 . 查询时间(0.283 秒)
2022年1月28日上线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野外控制实验与自然极端气候事件,报道了气候变暖与极端降雨事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叠加效应,揭示了植被结构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响应极端气候变化的调控机理。通过融合全球变化野外控制实验与自然极端气候/天气事件,该研究对生态系统尺度的长期野外实验与理论建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球森林正在经历严重的砍伐和退化。毁林导致森林的破碎化,改变了局地的小气候,严重威胁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启动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旨在遏制生态退化趋势,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是自21世纪初启动的两大生态建设项目。根据中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报告(2014-2018年),中国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代初的12%...
2021年12月27日,由大气所学者与来自国内科研和教学机构的11位学者共同撰写的《推动中国-巴西气候变化合作建议报告》正式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报告针对中国、巴西学者在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研究领域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提出了12个优先合作方向。
2021年11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缔约方大会第26次会议(COP26)重要边会“创新优先事项联合研发路线图发布会”在英国格拉斯哥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及MI中方秘书处担任边会主办方。
气候变化与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越来越严峻的威胁与挑战。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社会朝向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水文气候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极端变化(干旱、洪涝)不仅对干旱半干旱区,而且对湿润地区的社会经济安全和生态系统功都会造成灾难性影响。然而,由于现有的水文气候资料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理解水文气候的时空变化模式仍是科学家面临的一个挑战。
高海拔地区的升温速度较快,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改变了高山生态系统服务的两个重要方面,即植被生产力和土壤保持能力。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其高山植被的变化会通过区域内的径流和水土流失影响到低海拔地区的生态系统。重建全新世温暖期的高山植被生产力和土壤侵蚀的演变,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生态系统变化提供参考。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第三极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时空差异性变化一直备受关注。未来气候变化研究高度依赖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多模式数据,历代CMIP资料评估结果已表明不同模式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在青藏高原存在冷偏差和湿偏差。印度季风与中纬度西风的协同作用,在第三极地区形成了气候特征差异显著的季风区与西风区,对该区域气...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井勇研究员与合作者共同完成的《碳中和目标下“一带一路”未来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预估》一书由气象出版社正式出版。
日前,在第15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国际科学院组织(IAP)正式发布了其针对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关联性变化的立场宣言(IAP Statement on climat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旨在科学阐释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之间的耦合关联,强调各国各领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强化相互协同一致行动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胡军华研究员与华中师范大学罗振华副教授、中山大学刘阳教授开展合作研究,以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其栖息地质量和连通性的变化。该研究基于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型和未来气体排放情景,评估了历史、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下棘胸蛙栖息地适宜性及连通性的变化格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吕厚远科研团队与云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利用青藏高原南部高山封闭湖泊昂仁错(Angrenjin Co)钻孔具有可靠年代学控制(采用碳十四、铅-铯和古地磁长期变三套方法进行交叉验证)的岩心(图1),开展高分辨率(~25年分辨率)孢粉分析研究,建立了过去~3600年以来藏南地区(吐蕃王朝核心区域)的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胡军华研究员与北京师范大学沈妙根教授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以典型的长途迁徙候鸟——家燕(Hirundo rustica)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北方160个家燕繁殖地长时间序列(1982年-2010年)的物候观测记录(春季始见日),结合从卫星遥感数据提取的植被返青始期,解析了两者时间差的变化趋势。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等为该项研究选取了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的南岭地区(包含南岭和邻近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吐蕃王朝(Tubo Dynasty)兴起于公元7世纪初,覆灭于公元877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青藏高原地区的地方政权。吐蕃王朝拥有辽阔的疆域,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甚至对同时期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学术界对于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假说:1)内部动乱说;2)政教纷争说;3)经济凋敝说;4)自然气候灾害说。吐蕃王朝的灭亡是否与高原地区较恶劣的气候环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