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气候演变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0.126 秒)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以及东亚季风气候演变历史,对于塑造亚洲生物多样性的现代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相关的科学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同学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近期,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Paul Valdes教授等人合作,利用古植物学、模型模拟、地球化学指标等多方面的证据,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和亚洲季风气候演变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来自全国32家单位、700多人次科学家,经过长达8年的共同努力,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南海深部计划”)取得丰硕成果。
汞是一种自然界存在的极其有害元素,大量储存在煤炭中。由于人类过度的依赖煤炭经济,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燃烧向大气排放的总汞量就超过了35000吨,成为头号污染源。2013年中国及其他90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制定的《汞的水俣公约》,把限制汞排放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
汞是一种自然界存在的极其有害元素,大量储存在煤炭中。那么,汞是如何进入到煤层中的呢?不同时期煤炭中汞的来源有什么差别,受什么控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桂建研究组通过新近发展的稳定汞同位素技术给这些问题一个圆满的答案,并发现地球史上的大气氧含量与煤炭中汞同位素组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该研究成果最近以特邀综述的形式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课题组的博士后、研究...
对中国东北吉林省境内的二龙湾玛珥湖0~900 cm沉积物进行了精确年纹层计数和210Pb, 137Cs, 14C同位素定年, 在中国北方建立了高分辨率的第四纪末期地质时标; 并通过对该湖沉积物干密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TOC/TN比值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等指标的分析, 结合岩性、孢粉组合等特征, 重建了该地区14 ka BP以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历史, 划分了6个气候阶段...
鉴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空间上各重要部分隆升时间上的差异,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通用大气模式就其主要隆升阶段对亚洲夏季气候演变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 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分别对南亚与东亚北部夏季气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喜马拉雅山隆升导致南亚夏季风环流的显著增强和区域季风降水的明显增加, 而青藏高原北部隆升造成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明显发展和东亚北部降水的显著增加, 且随后的阶段...
本文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9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 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 从孢粉成分的变化, 重建了15k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 15. 0—12. 5kaBP期间研究区花粉主要来自当地出露的陆架, 揭示出出露的陆架植被类型是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海滨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红树林, 当时气温比现在低一些, 但无明显变干现象。12—10kaBP期间植被中低...
利用欧洲中心(ECMWF)1957年9月到2002年8月共540月的ERA-40的经向风和臭氧质量混合比月平均资料,通过定义一系列Hadley环流指数来分析研究Hadley环流与臭氧的气候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分析指出:①在定义的几个Hadley环流指数中,北半球Hadley环流强度指数(NHCI)与臭氧的相关最好,全球Hadley环流指数(HCI)次之.因此进一步运用功率谱和凝聚谱方法对NHCI...
研究了西藏色卡执盐湖一个670 cm厚的钻孔SZK剖面中微体古生物包含的古环境信息,探讨湖区近22 ka以来环境气候演变。SZK孔剖面含有丰富的介形类,但分异度较低,计有4属8种。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8个组合。根据这些组合及生态特征,结合U系和14C测年,发现色卡执湖区在近22ka以来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气候和环境变动:① 22060~15070 a B.P.,湖水浅、水温低、气...
本文根据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湖、大浪滩、察汗斯拉图、昆特依、马海、一里坪、三湖地区15个钻孔岩芯孢粉种属鉴定统计,对其中的蒿属、藜科孢粉含量和蒿藜比值(A/C)进行分析,通过在干旱区该比值现代生态环境意义的了解,重建了柴达木盆地新近纪晚期以来古气候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以来气候一直向干旱方向发展,但干湿波动较大,尤其从中更新世以来更为明显。盆地气候干湿变化的空间规律比较明显,总体...
20世纪气候演变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地球轨道变化驱动冰期旋回的米兰柯维奇理论。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热带过程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研究进展,暴露了传统的轨道驱动理论存在着对低纬区和碳循环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作用估计不足的严重缺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拟以南海与西太平洋暖池的深海记录为依据,进行全球性对比和跨越地球圈层的探索,通过观测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合、地质记...
近日,来自新西兰的国际知名地质地貌专家Poul Williams来到重庆参加第五届气候变化的岩溶记录国际会议,在开幕式上,他同百多位国内外与会专家为“5·12”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 Williams告诉记者,面对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民众对科学家寄予了更高、更迫切的期望。 《科学时报》:重庆离汶川震中相距不远,时常伴有余震,50多位外国专家如期出席会议,你们就没有畏惧和恐慌吗? ...
中国上海2006年2月7日报道: 预测下一次冰河期何时到来,还得从海洋中寻找答案。2月6日从同济大学传出信息,由该校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品先院士领衔的“深海973”项目组,提出全球气候演变“引擎”假说———马六甲海峡附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导致地球冷热变迁的“发动机”。研究人员对海底有孔虫的碳元素测定,为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 地球为啥会有“冰河期”?公认的外部原因是它的运行轨道参数周期性变化,...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近50 a以来风沙活动有显著的变化. 20世纪60至70年代区域处于强烈的风沙活跃期, 而自80年代至今则持续减弱, 在绝大部分地区其输沙能力仅为60至70年代的20%~50%. 沙丘活动指数的分析结果也表明,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处于强烈风沙活动控制下的区域在不断向北向西退缩; 在中东部部分地区, 60和70年代有较强流沙活动的区域已演变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或者沙地. ...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2006年2月14日讯 预测下一次冰河期何时到来,还得从海洋中寻找答案。近日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品先院士领衔的“深海973”项目组,提出全球气候演变“引擎”假说——马六甲海峡附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导致地球冷热变迁的“发动机”。研究人员对海底有孔虫的碳元素测定,为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