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水文学 >>> 水文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水文气象学 生态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473 秒)
高亚洲地区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是地球上降雪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降雪量的变化不仅影响河流源区冰川物质的积累,而且还极大地影响径流过程和水资源的变化,改变径流成分的构成,使河流水文过程更加复杂。因此,准确的降雪数据集对于自然过程建模、水文气象分析和预测以及气候变化监测至关重要。由于该地区台站观测数据有限,可靠的网格化降雪数据集对了解该地区的降雪情况至关重要。然而,不同的降水数据集对不同地区的适用性有所差...
2023年8月4-7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流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和宁波大学联合主办,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承办的第五届流域生态论坛暨第二届极端水文气候与流域生态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宁波市顺利举行。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组织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单位专业科技人员编写完成的《干旱区科学概论》一书2022年1月25日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陈峰,1982年2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树轮与气候水文变化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树轮气候水文重建研究、森林生长动态与全球变化、环境变迁与历史文明演化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杂志论文30余篇。2011年北京大学谢义炳气象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中国气象学会第十五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一等奖...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A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李云良、谭志强等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以洪泛水文连通与生态环境意义为主题的研究论文Refining the concept of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 for large floodplain systems: Framework and implications...
2021年3月5日至6日,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甘肃兰州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教授董文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马耀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研究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研究院等单位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科研团队通过修正青藏高原及周边国家不同种类仪器的观测降水损失,并在插值方案中优化降水频率分布,提出了一套新的格点降水数据集。该数据集首先对观测降水损失进行了校正,接着以降水频率误差为评价标准,通过对比6种常用的插值方案,挑选出适合青藏高原的最优的插值方案。在此基础上,以经过损失校正的159个站点的观测降水为数据源(图1),获得了一套从1980年1月...
2020年10月19至22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五届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与环境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塔里木大学等单位的300多位专家参加会议。
近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的通知》(科发函字〔2020〕319号)。西北研究院杨林山博士的学位论文《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对黑河上游水文要素影响定量研究》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导师冯起研究员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杨林山,2015年考入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师从冯起研究员,攻读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18...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强降雨及暴雨等极端降雨事件频次和强度都将增加,由此导致的径流增加可携带流域及周边城市大量悬浮物、营养盐、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进入湖库水体,必将对湖库物理化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显著影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张运林研究员团队在千岛湖利用原位高频浮标和遥感数据开展了强降雨事件对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IPCC第五次气候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升温最为明显。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增速显著高于全球,而生态环境又极为脆弱,一直是国内外气候、水文和生态学家关注的热点地区。分析西北干旱区近百年地表气温多尺度变化过程,解析气温变化驱动机制,对干旱区减缓及适应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天山是中亚国家的重要水源,是下游干旱与半干旱区绿洲的生命线。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监测,在评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团队与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应用地球科学研究所合作,针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天山锡尔河流域Batysh Sook冰川变化和物质平衡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对2004至2010年的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重建。
杨涛 (1974.8-),博士,研究员/博导,2006 年-2007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博士后研究员,2009年-2010 年任澳大利亚国家联邦科学院组织CSRIO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创新研究员。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河海大学优秀创新人才,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一等奖等6项...
利用1967年航片数据、1986和2000年两期遥感TM数据,对长江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源区气候变化观测数据,分析了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和陆面生态系统变化对源区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40 a来,长江源区高覆盖草甸、高覆盖草原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3.5%、3.6%和28.9%,黄河源区高覆盖草甸、高覆盖草原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2%、7.0%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