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化学物理学 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化学 核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化学 微观相关记录71条 . 查询时间(0.153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簇光谱与动力学研究组(2506组)江凌研究员和谢华副研究员团队利用光电子能谱实验方法,研究了异双核金属团簇FeV–与氮气的反应机理,揭示了FeV–可在室温下断裂N≡N三键,为无机和生物固氮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3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太阳能研究部中科院院士李灿、研究员王秀丽团队在光催化动力学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反应时间尺度瞬态吸收光谱方法,揭示典型催化剂四氧化三钴(Co3O4)上催化水氧化产氧(OER)反应过程中多中心多步骤的连续变价动力学微观过程,并揭示反应中间体快生成、慢转化的动力学特征。
2022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凌研究员和张兆军副研究员等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发现了二氧化硫水合团簇的结构演化机制,为理解二氧化硫气溶胶成核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超流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的无摩擦、无粘性、熵为零、无限热导的量子现象。自1938年液氦的超流现象被观测到后,该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已四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仲氢与氦-4类似,是不可区分的玻色体系,且质量更小。因此,仲氢是下一个最有可能具有超流性质的热门物质之一。1998年,Grebenev等(Science1998,279, 2083)将探针分子置于氦滴中,通过高分辨率红外-微波光谱研究分子在量...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罗光富团队在锂金属电池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团队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利用纳米多孔材料抑制锂枝晶形成的微观机理,以及材料的长期失效机制和改进方法。这一研究为提高锂金属电池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了新思路,论文以“Atomistic Mechanism and Long-Term Stability of Using Chlorinated Graph...
“水的结构是什么?”这是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科学》在创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单一水分子(H2O)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俗称“水团簇”。水分子通过自身不停振动和转动,以及内部氢键断裂与生成过程,促使水团簇形成各种动态的网络结构:少量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呈现平面型,当水分子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水团簇就会呈现立体...
近日,我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孙公权研究员和王素力研究员团队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多孔电极界面结构研究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结合显微谱学表征方法与电化学分离变量手段,在真实多孔电极环境中发现电催化剂与离聚物所形成的界面微观结构周期性亲水/疏水演变规律。
热化学耦合的非平衡现象一直是高温气体热化学问题研究的难点, 制约了诸如爆轰波胞格结构、低温点火速率等现象的分析. 本文以高温氮气离解和氢氧燃烧中的链式置换反应为例, 从微观反应概率、振动态指定的反应速率、热力学非平衡态的宏观反应速率、碰撞后的能量再分配等角度, 分析了直接蒙特卡罗模拟中的典型化学反应模型(TCE, VFD, QK模型)的微观动力学性质. 研究发现, 无论是高活化能的高温离解反应还是...
近日,美国化学会ACS期刊《Energy & Fuels》(SCI二区,工程技术领域)在线发表了我校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郭庆杰教授团队关于冶金碎焦催化气化过程中微观结构变化的文章“Catalytic gasification of crushed coke and change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2018, DOI:acs.e...
手性分子由于其在异质催化、非线性光学和液晶平板显示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一直是相关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三维空间的手性相比较,二维表面分子体系由于空间的限制,许多三维空间不具备手性的分子也表现出手性特征。因此,通过研究固体表面上功能分子组装中分子结构的手性可以在微观尺度上研究分子的各种手性结构和及演化现象。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杨建华课题组,针对沸石分子筛膜的亲水性和耐酸性矛盾,通过对沸石膜的微观结构的设计,构建了一种调控沸石膜的亲水性与耐酸性的新策略,在保持体相的亲水性的同时提高了介观尺度的耐酸性,首次制备了硅铝元素微观空间分布均匀的ZSM-5沸石膜, 该膜表现了“三高”乙酸脱水分离性能。
电化学已有数百年悠久而成果丰硕的历史,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实验手段的匮乏,至今人们对电化学反应在分子层面上的微观机制仍知之甚少。 日前,我校物理系刘韡韬教授和沈元壤教授《美国科学院院报》(即PNAS,其2012年的影响因子为9.681)上撰文“In situ sum-frequency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of electrochemical...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单分子科学研究团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揭示了锐钛矿二氧化钛()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观反应机理。该成果以“Role of point defects on the reactivity of reconstructed anatase titanium dioxide (001) surface”为题,发表在7月30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
高美珍,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低维材料与微观磁性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硕士生导师,教授。1981.9---1985.6 兰州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学士学位;1985.9---1988.6 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凝聚态物理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2007.10 德国Hagen大学数学与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88.6---1990.9 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任助教;1990.10---199...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