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分子物理学 >>> 原子与分子理论 原子光谱学 分子光谱学 波谱学 原子与分子碰撞过程 原子分子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原子分子物理学 物理学院相关记录30条 . 查询时间(0.469 秒)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沿林课题组及其合作者通过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放射性束流线1号线(HIRFL-RIBLL1)开展的一项非弹激发和集团衰变实验,成功观测到了丰中子核碳-14(14C)中存在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3个α集团成线性排列)。这一发现为认识不稳定原子核的奇特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由此可以期待在比14C更重的丰中子体系里,此类“葫芦串”式的奇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与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双聘教授卢征天团队利用激光冷原子方法对镱-171原子(Yb-171)的固有电偶极矩进行了首次测量,获得了该电偶极矩小于1.5 x 10-26e cm的上限结果,并对镱-171原子核的席夫极矩设定了上限。相关成果以“Measurement of the Electric Dipole Moment of171Yb Atoms in an Optic...
焦利光,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2002.9--2006.7吉林大学物理学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2006.9--2009.7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2009.9--2012.7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2015.2--至今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原子结构,电子散射。
2022年2月24日下午,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原子物理课程组与量子物理课程组联合召开新学期开学初的教学研讨。会议由课程组组长陈向军教授主持。课程组二十位老师参加了会议。
辽宁大学物理学院202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考试普通招考方式初试3070原子与分子物理大纲参考。
王志,2008年6月起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2010年8月起为物理学院副教授,现兼任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领域:薄膜的生长机理与物性研究;低维材料与器件及其应用中的物理问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一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多项。主持并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项,北京理工大学校内各种基金多项。以主要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陈超,2003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2005年6月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2005年7月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原子与分子物理,方向为原子结构和碰撞理论。 在类锂体系和类铍体系的能级结构、精细结构、超精细结构、多级极化率和弹性散射因子等参数的精确计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目前已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
王菲,2019-现在,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原子与分子物理。主要从事原子分子光谱理论研究及原子分子碰撞理论计算,针对天体光谱中的原子分子过程,研究恒星、行星等天体大气谱的微观机理。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篇,SCI收录25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3部、译著2部。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和教改项目。先后...
邵彬,1979年至1986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北京理工大学在职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系工作,任副教授(1996-2000年)和教授(2000年~)。讲授《原子物理学》和《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等课程。曾获校《高等量子力学》研究生优秀课程奖, 校首届“T-more”观摩月优秀教师一等奖,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获校优秀论文奖多篇。研究课题主要涉及量子信...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教授研究组与波士顿学院汪自强教授等合作在二维铁基高温超导体中的一维原子缺陷链两端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为实现较高温度下、无外加磁场的拓扑零能激发态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平台。王健研究组通过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在钛酸锶衬底上成功制备出大尺度、高质量的单层FeTe0.5Se0.5高温超导薄膜,其超导转变温度T_c≈62 K,远高于块材Fe(Te,Se) (T_c≈...
张少良,男,2004年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201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副研究员,2016年8月起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量子信息、冷原子物理
段小春,2017年11月起为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冷原子干涉精密测量研究,包括重力加速度测量、重力梯度测量、等效原理检验等,已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物理学院担任《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
曹鲁帅,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和成果:1. 超冷原子动力学的数值模拟。通过利用第一性原理的数值算法研究并寻找光晶格中冷原子新的动力过程。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数值模拟可以突破传统的平均场近似和单带Bose-Hubbard模型近似的限制,并用来发现不能被上述近似描述的新的动力学过程,比如跨能级共振隧穿和光阱内关联摆现象等。2. 介观声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及对热导的影响。首先在线性声子系统中,通...
周月明,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物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资助,在日本电气通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受聘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201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超快动力学研究。已经在物理学、光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包括Phys. Rev...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