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学 形成相关记录52条 . 查询时间(0.32 秒)
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出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受到特别关注,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鱼类,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最为贫乏。
近日,资源环境学院贾汉忠教授团队在根际土壤活性氧自由基的赋存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Microscal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Rhizosphere of Ryegrass: Coupled Biotic−Abiot...
2022年4月2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草原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启动会在北京举行。该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兰州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草地生态遥感团队邵长亮研究员等骨干参加启动会。
沈阳生态所生物地球化学组以中国东部南北分布的16个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图1),选取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微生物量周转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作为微生物生理参数,选取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死亡残留物指标,分析区域尺度下气候、土壤条件、微生物特性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1)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氨基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均气温和降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图2);2)一...
蚯蚓是土壤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物类群。蚯蚓本身及其在土壤活动中形成的生物孔隙大小、数量与连通性影响着土壤团聚体周转,团聚体的形成与崩解又影响着有机碳的矿化分解;同时蚯蚓又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组成和功能,微生物又影响团聚体的稳定和SOC的累积与矿化。已有研究表明,蚯蚓既能促进土壤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积累,也会促进有机碳的矿化,增加土壤CO2向大气的排放。保护性耕作实施后土壤中蚯蚓数量显著增加,...
2020年12月12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由资源所承担的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 “福州茉莉花茶风味品质影响因子研究”等多个项目完成的科研成果“茉莉花茶品质形成机制及其窨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质询与讨论,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的】 研究氮、磷、钾肥不同配比对寒地粳稻功能叶片、茎鞘及籽粒可溶性糖积累和转运的影响,揭示其与气候资源利用和产量的关系。 【方法】 大田试验采用“3414”施肥方案,供试寒地粳稻品种为东农427。在水稻分蘖至成熟的5个主要生育期,取样测定了功能叶片、茎鞘和籽粒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计算功能叶片、茎鞘和籽粒可溶性糖积累转运量,以及水稻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果】 氮、磷、钾肥配施显著影...
微生物、植物及火烧来源的有机化合物均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但土壤有机碳的分子组成是否可以预测?近日,爱荷华州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贝勒大学等单位合作,发现土壤有机碳分子之间存在权衡关系,此观点为解释土壤有机碳的成因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该成果于9月15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资环学院生态系统生态学实验室叶成龙博士作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参与了该研究。
为阐明节水栽培下小麦群体内个体水平分布对植株水分、养分吸收及冠层光截获特征的影响,设置不同种植形式(15 cm等行距和7.5 cm缩行)处理,采用常规小麦群个体测试方法测定不同种植形式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的群个体性状,采用养分测定技术测定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特性,采用光合参数测定系统测试叶片光合参数,采用常规产量分析技术测定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等密度条件下,与15 cm等行对照相比,缩行处理显著增...
为探明间作小麦的产量特征,通过2 a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种植对不同氮水平(N0、N1、N2、N3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 kg/hm2)下小麦产量及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并用Logistic模型模拟了单间作小麦的关键生长参数(最大生物量(A)、初始生长速率(r)、最大生长速率(Rmax)和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Tmax))及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产量优势明显,LE...
为探讨不同施钾量条件下甘薯块根形成的内源激素变化及其与块根数量的关系, 本试验以结薯数差异显著的鲜食型甘薯品种‘烟薯25’和‘北京553’为试验材料, 以氧化钾(K2O)为供试肥料, 设置0 (K0)、120 (K1)、240 (K2)和360 kg hm-2 (K3) 4个钾肥梯度, 研究不同施钾量对甘薯块根形成期粗根中的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收获期块根数量、块根整齐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 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 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 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 在减氮10% (N-10%)和减氮30% (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单一增密处理(W0D1、W0D2、W0D3; D1为增密20%、D2为增密40%、D3为增密60%)...
【目的】为合理利用水稻生长期间的降雨,改善江汉平原地区稻田氮肥管理。【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常规淹灌(FI)和适雨灌溉(RAI)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30%尿素+70%控释掺混肥(30%N+70%CRF)和优化减氮施肥(OPT-N)对降雨利用率、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氮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1)RAI能在节省水资源同时提升稻田对雨水的储蓄和利用能力,与FI相比可减少田...
【目的】旨在阐明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即N1(0 kg/hm2)、N2(150 kg/hm2)、N3(225 kg/hm2)、N4(300 kg/hm2),5个直播密度处理,即D1(90×104/hm2)、D2(180×104/hm2)、D3(270×104/hm2)、D4(360×104/hm2)、D5(4...
探索茶香气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关键调控因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资源植物研究中心博士后曾兰亭在研究员杨子银的指导下,首先汇总了目前已报道功能的茶叶重要香气物质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及其亚细胞分布信息;其次综述了在茶叶生长和加工过程中香气物质合成的胁迫响应机制。在茶叶生长过程(即采前阶段),生物胁迫如昆虫与非生物胁迫如光等均会诱导茶叶香气的形成,而在采后加工的过程中,机械损伤和低温胁迫则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