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化学热力学 化学动力学 结构化学 量子化学 胶体化学与界面化学 催化化学 热化学 光化学 电化学 磁化学 高能化学 计算化学 物理化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化学 一氧化碳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0.062 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课题组通过原位还原铜硝石,研制了一种具有高密度堆垛层错的衍生铜催化剂。堆垛层错作为结构缺陷使铜的d带中心上移,增加d电子向CO的 2π*反键轨道的捐赠作用,从而加强*CO的吸附,提高*CO覆盖度。这种高* CO覆盖度促使反应通过*CO-COH→*C=C=O途径向乙酸转化(图1)。相关成果近日以Gerhardtite as a Precursor to an Efficient...
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502组)包信和院士、汪国雄研究员、高敦峰研究员团队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碱性膜电解器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覆盖度驱动的选择性变化机制,并组装出千瓦级电堆,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电解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3年2月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肖建平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杰团队、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夏川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转化制一氧化碳(CO)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发出单原子合金催化剂Sb1Cu,实现了CO2高活性、高选择性还原制备CO,并探究了该过程的理论机理。
2022年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朱文良研究员、刘中民院士团队在CO与小分子化合物定向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展了CO和甲烷衍生物氯甲烷在分子筛作用下高选择性制备芳烃新路径,并阐明了复杂体系下芳烃的生成机理,为进一步拓展CO和小分子化合物反应应用场景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1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DNL0603)王峰研究员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王敏特聘研究员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光催化生物质氧化重整制备一氧化碳的新方法,实现了多种生物质多元醇和糖类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高速率转化到一氧化碳,为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开拓了新路径。
近日,我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德会研究员团队成功实现电催化一氧化碳高选择性直接制备乙烯,该工作为高选择性、低能耗地通过一氧化碳制备乙烯提供了新思路。乙烯是十分重要的工业原料,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石脑油高温裂解(800-900oC)的方法来制备。从化石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费托合成反应(CO+H2)将一氧化碳转化生成高附加值制的C2-C4烯烃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该过程除了需要高温(2...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3种AlOOH催化剂,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于催化甲醇和一氧化碳反应.结果表明,适宜的AlOOH结构有利于催化甲醇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高选择性(≥ 97.28%)的乙醛,且AlOOH结构的差异会导致反应产物分布出现明显区别.其中,结晶度高、孔径较大、能提供CO解离吸附中心且表面具有适宜酸碱性的AlOOH催化剂表现出高的乙醛选择性,推测乙醛的生成是通过中间体CH3与HCO的偶联实现的.
2015奶奶6月18日,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大连凯特利催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用于合成乙二醇的富含一氧化碳工业尾气深度净化关键技术及催化剂开发应用”在北京通过了科技部高新司组织的项目验收。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协助组织了验收会议。
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1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纳米催化剂,可在室温下氧化一氧化碳,这为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 研究负责人之一、厦门大学的郑南峰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新型催化剂的核心是铂-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复合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小于5纳米,比人类头发丝要细得多。在实验中,铂-铁镍氢氧化物复合纳米颗粒可轻而易举地氧化一氧化碳,同时保持催化活性,让催化反...
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78 K时单个叔丁胺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位. 我们提出以共吸附的一氧化碳√3 ×√3 超结构为基底铜原子的标识方法, 确定了低覆盖度的叔丁胺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位为顶位. 而采用单个一氧化碳分子标识基底铜原子的位置, 同样得出了叔丁胺分子的吸附位为顶位. 此外, 还采用DFT计算叔丁胺分子在Cu(111)表面的优势吸附构...
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胞嘧啶…CO复合物体系进行了理论计算, 发现了6个能量极小的复合物. 其结合方式是CO的C或O原子与胞嘧啶的N—H键形成氢键, 最稳定的复合物的结合能为-8.72 kJ·mol-1. CO的C原子与胞嘧啶的结合具有更强的优势, C原子结合的复合物中CO的键长缩短, 而O结合的复合物中CO键长伸长. 同时, 对复合物的振动分析发现, 在C原子结合的复合物中CO...
摘要 以原子簇Zn_4O_4模型,用量子化学的从头算方法与补偿方法(counterpoise )相结合研究了一氧化碳氧化锌极化表面Zn-ZnO(0001)和O-ZnO(000-1)及在非极 化(10-10)表面的吸附态和吸附键能。研究表明,无论锌离子以何种方式出现在 晶体表面,锌离子都是较强的活化吸附中心,CO的碳原子向内的吸附键最强。这一 结论与宏观实验测试的结果相一致,尽管宏观实验测试的结果...
一氧化碳、氢、甲醇和正乙烷体系的分子模拟。
用粉末XRD法、EXAFS法,激光喇曼散射法、热重法和高真空质谱TPD法研究了超导体型氧化还原催化剂Ba_(2-x)Sr_xYCu_3O_(7-α)(x=0,0.25, 0.50, 0.75, 1.00)的物理化学性质, 并用常压连续流动法测定了它们的CO催化氧化活性, 得到了催化剂氧化反应活性大小与催化剂的可失氧量(即晶胞中O_I 位置上的氧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的结论.
用两束脉冲染料激光进行了CO的光学双共振四光子电离, 获得了转动分辩的CO A~(1Π)←X~(1Σ~+)和B~(1Σ~+)←A~(1Π)跃迁的光谱。观察到了在此2+1光子相继吸收中特有的选择定则。动力学研究表明CO基态到A~(1Π)态的双光子吸收是速率决定步骤, 其吸收截面约为1×10~(-49) cm~4 s。还测定了A~(1Π)态的单态转动传能截面。对于宇称指数e守恒、△J×±1的过程的截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