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 技术哲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技术哲学 哲学相关记录64条 . 查询时间(0.462 秒)
潘亚俊,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承担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科研成果:“元素家族谱的探索”,赵树智、宋汉阁主编:《科学的突破》,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知识经济与人类道德”,《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12月增集。
许志晋,男,汉族,1962年7月5日生于吉林省乾安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导。曾任原吉林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硕士点负责人、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自2001年9月合校以来,任教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作为访问学者,于2002年9月至2003年11月国家公派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程、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所留学。研究方向: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
何立松,男,1950年生,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著有《双刃剑的困惑——技术价值的分析》、《现代科技导论》(合著)、《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科技部分)、《走上两个文明全面发展轨道的中国社会》(科技部分)、《永远进取(埃米里奥•塞格雷自传)》(译著)等。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思想史等。
王伯鲁,男,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技哲学教研室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理事。
2010年11月27日至28日,全国“人工生命技术的哲学思考”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我校常务副校长李永盛出席并致辞。会上,人文社科学者与生命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坦诚交流,集中讨论了人工生命的界定和技术问题、人工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关系问题、人工生命应用的技术控制和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队伍基本上由三部分人组成:科技哲学工作者、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科学技术领导干部。这种“三结合”,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建立以来一直倡导的,也确曾为我国科技哲学研究与科技实践的密切联系奠定了制度基础。像周培源、钱三强、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等一大批著名的老一辈科学家,都曾积极参与我国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这批老科学家相继退去,“结合”的风光似已不再...
斯蒂格勒从现象学立场出发,以对普罗米修斯神话的哲学阐释为基础,提出并创立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人类自起源起就是一个“缺陷存在”,这就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必须要有一个作为“代具”的技术来补充,从而构成“人-技术”的结构以便生存下去,因而人是代具性的存在。本文作者认为,这个结构其实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人性结构”,斯蒂格勒正是从这个结构出发阐述了他的关于人(或技术)...
由波斯顿大学曹天予教授和国内相关专家发起的“第一届国际结构实在论与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09年7月18-20日在江城武汉隆重召开。会议主题: 一、结构实在论二、量子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量子力学的曲率解释及其他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哲学的本色在于追问,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喜好并善于刨根问底。集结陈昌曙教授一生学术研究精粹的这部《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恰好印证了哲学的这种本性。这部文集展现了陈先生对现代技术、尤其是我国现代技术发展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追问。纵观全书,他在书中着重讲了追问什么,如何追问,以及为什么要追问。
 唐·伊德,1934年生,现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代美国著名现象学家和技术哲学家。伊德与欧洲大陆哲学有着亲缘关系,他曾拥有神学学位,博士论文是保罗·利科的现象学,后又受了梅洛-庞蒂的影响,且本人也是德裔。但他对传统大陆哲学持有的却是激烈的批判态度:拒绝理性思辨,注重对具体知觉经验的分析,提倡案例研究;而对那些认为他“搞的不是哲学研究”的指责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美国式的实用主义风格,在现象学、...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作出了大量思考。在《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一文中,海德格尔道出了他对现代技术进行追问的意图:“追问通向答案之途。如若答案毕竟可得,那它就必在于一种思想的转换,而不在于一种对某个事态的陈述”(1)。此句话表明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进行思考的意图并不是简单的现象层面的批判,而是为了批判技术背后的哲学思维方式,在他看来,这种哲学在现时代已经进入其终结了,哲学终结之际...
技术在人类生活以及自然改造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海德格尔在哲学上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传统的技术的工具性和人类学的规定是正确的,但不是真实的,没有揭示出技术的本质。通过对技术的历史学和词源学的考察,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世上万物的一种解蔽方式。只不过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解蔽方式是不同的。前者是与艺术、科学等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是统一的,是自然状态的解蔽,反映了自然理性,是天地神人的四重统一体;而现代...
2008年7月22日至25日,“心灵与机器2008年太原会议”在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50余人,其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省外18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代表近30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全体教师、博士研究生以及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大会。开幕式上,殷...
美国哲学家唐·伊德(1934~)现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目前是该校哲学系的杰出教授。伊德的研究领域涉及现象学和技术哲学,先后在这些领域中出版了学术专著13部。2006年4月,应北京大学哲学系靳希平教授和吴国盛教授的邀请,伊德访问了北京大学,并就现象学和技术哲学的问题作了5场讲演。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列入“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一书,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田鹏颖教授的《社会技术哲学》一书,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人才辈出,硕果满枝。但绝大多数技术哲学专家、学者认为,技术哲学就是“自然技术哲学”,因为技术就是狭义的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手段、方式、方法,即自然技术。而对社会技术则采取回避、否认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