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林木遗传育种学 森林培育学 森林经理学 森林保护学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防护林学 经济林学 园林学 森林统计学 林业经济学 林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林学 植被相关记录140条 . 查询时间(0.054 秒)
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的土壤侵蚀区之一,由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放牧活动的影响,藏北高寒草甸植被侵蚀、破坏严重,亟需恢复和治理。了解禁牧条件下高寒草甸植被的时空动态及其控制因子,对高寒区土壤侵蚀防治以及草甸植被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植被盖度(VC)是植被生长重要的指示指标,目前,青藏高原VC的研究多以植被指数(如NDVI)为中介,利用遥感手段研究NDVI的时空变化,但在退化的低VC区,NDVI对裸露土...
植树造林,是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植树造林63万km2,相当于一个法国的面积。这些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LUCC),强烈地影响着当地的水资源。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5%,水资源利用上主要依赖地下水,因而评估生态工程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至关重要。氯质量平衡方法(CMB)是估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量最为常用的方法,...
森林植被和降水量是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两个重要地理要素,森林植被覆盖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降水量。以广西金城江区、贵州七星关区、湖南零陵区3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技术基于地理空间数据云Landsat4-5TM、Landsat8OLI_TIRS卫星数字资料,提取3区1988-2017年的森林覆盖率,并从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相应年份的年降水量、雨季降水量等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了森林植被覆盖...
在中国古代形成园林概念的初期,园中植被以粮食作物为主,且物种较单一,尚不具备观赏性质。降及西周,随着生产力发展并受统治者相关政策的影响,人们已开始用多种经济植被代替粮食作物,并利用布局方式美化园囿景色。春秋至秦汉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大一统王朝的逐步建立,植被在不同阶层人们的园囿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差异极大。平民阶层的园囿之中仍以经济作物为主,并逐渐植以观赏性植被;贵胄之家则多以自...
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获批建立,实验室以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为主体,依托于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与地理学院;拥有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生态学、草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4个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李耀明带领团队对此开展研究,采用孢粉含量和相关气候参数的显著相关性评估植被的敏感度,试图揭示何种植物的敏感性对区域植被动态(尤其是森林的进与退)的贡献,进而探讨植被动态对气候变化线性或非线性响应的成因。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全新世早期从南向北森林的扩张呈现明显的延迟,这可能与北半球末次盛冰期形成的冻土在全新世逐渐向北消退有关;(2)全新世早期受西风驱动增...
“喀斯特石漠化山地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组针对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存在的适宜造林树种缺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恢复质量与效果不理想、可持续性差等问题,以我国西南石漠化问题突出的滇东、黔中、桂西3个典型石漠化区为研究区域,开展跨气候带与行政区划的石漠化植被恢复特征和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技术研究。通过历时16年的研究、熟化与集成辐射推广,探明了石漠化区域植被组成结构特征及生境特点,构建了石...
为加强区域林业合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8月26至29日,大中亚地区植被恢复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我校和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主办,学校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秘书处和林学院联合承办。陕西省林业局巡视员唐周怀、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副秘书长夏军、副校长钱永华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我校林学院赵忠教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研究员、北京...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全球变化生态学学科组博士生贺美在研究员刘峰指导下,选取湖南省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优势植被亮叶水青冈和小花木荷,探究不同凋落物来源木质素的降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木质素降解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前期的快速降解和后期的缓慢降解,均伴随着酸醛比的逐渐升高。木质素的降解显著受凋落物类型的影响。亮叶水青冈S单体分解快于小花木荷,但是两种凋落物类型V单体没有显著差异。亮叶水青冈木质素...
日前,由我院林业生态研究室编撰完成的《北京城市森林植被吸滞PM2.5功能(2018年度)研究报告》正式发布。近年来,PM2.5等颗粒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有效调控消除PM2.5等颗粒物是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在防霾治污方面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还可减少PM2.5来源,也可捕获、沉降和去除PM2.5,从而净化大气。为了理清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作用,我院生...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李新(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旭峰(第一作者),中科院院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程国栋,西南大学教授马明国,兰州大学教授朱高峰及国际合作团队利用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FLUXNET数据集提取了北半球的植被物候期(生长季开始和结束的时间:SOS和EOS),分析了Warming Hiatus之前和期间物候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旭峰(第一作者)、研究员李新(通讯作者)、中科院院士程国栋等及国际合作团队利用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FLUXNET数据集提取北半球植被物候期(生长季开始和结束时间:SOS和EOS),分析了Warming Hiatus之前和期间物候变化趋势。基于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的估算结果表明,在Warming Hiatus期间物候的变化速率明显放缓。通过FLUXNET...
在贡嘎山地区折多山的4个海拔(3 300m、3 450m、3 600m和3 750m)公路路域,开展3种乔木树种、7种灌木树种和4种草本植物的野外栽植试验,以筛选适宜该区域路域的植被景观生态恢复物种,并开展其恢复初期苗木养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乔木和灌木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各苗木的保存率和成活率均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研究组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合作,以北京平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地层中花粉资料和考古文献,采取植物为气候代用指标,利用共存分析方法首次定量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北京平原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描绘了全新世北温带东亚季风区的区域尺度降水模式,探讨了全球尺度季风降水变化及潜在驱动力,并揭示了古代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人员发现,从晚全新世(距今约3000年)起,北京平原的最大月...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化碳循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物候变化和碳循环年际变化密切相关,是众多生态系统模型的一个重要参数,因而也是全球变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现有物候变化研究大多关注植被春季物候变化,如展叶期、开花期等,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机制分析略显滞后,其模拟方法一般难以得到较高的精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朝阳、副研究员王焕炯、研究员葛全胜联合美国、欧洲等国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