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物理学 >>> 理论天体物理学 相对论天体物理学 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 高能天体物理学 实测天体物理学 天体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体物理学 质量相关记录47条 . 查询时间(1.507 秒)
2024年1月1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以及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广州大学等的青年学者联合展开了ASSEMBLE(ALMA Survey of Star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assive Protoclusters with Blue-profiles)观测项目。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大质量原恒星团,揭示了这些原星团在形成和演化过...
基于现有地球轨道高精度星地/星间测距、测月系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引力波实验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引力波轨道共振效应,实现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信号有效探测的高度可行方案。该方案整合现有测距、测月任务观测数据,在无需额外投入情况下推进了未来数年内uHz-mHz频段引力波观测的研究。近期投入应用后,即将并合的SDSSJ1430+2303双星系统,有望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孤立超大质量黑洞并合事件,...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施相东博士和钱声帮研究员等利用TESS、LAMOST和Gaia等巡天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探测出了155颗大质量脉动变星及其候选体,并给出了它们的脉动特征和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最近以“Observational Properties of 155 O- and B-type Massive Pulsating Star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增刊...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施相东博士和钱声帮研究员等利用TESS、LAMOST和Gaia等巡天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探测出了155颗大质量脉动变星及其候选体,并给出了它们的脉动特征和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最近以“Observational Properties of 155 O- and B-type Massive Pulsating Star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杂志增刊...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研究员王博及其合作者研究了氧氖白矮星与碳氧白矮星并合后的演化,发现这类天体的演化结局与并合后的总质量密切相关,并以此模型揭示了位于仙后座红外星云中的富碳氧天体IRAS 00500+6713(J005311)的起源。这一成果以《Evolution of the Postmerger Remnants from the Coalescence ...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研究员王博及其合作者研究了氧氖白矮星与碳氧白矮星并合后的演化,发现这类天体的演化结局与并合后的总质量密切相关,并以此模型揭示了位于仙后座红外星云中的富碳氧天体IRAS 00500+6713(J005311)的起源。这一成果以《Evolution of the Postmerger Remnants from the Coalescence ...
近日,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硕士生李国鹏研究致密双星并合起源的工作,论文以“Time-dependent Stellar-mass Binary Black Hole Mergers in AGN Disks:Mass Distribution of Hierarchical Mergers”为题被《Physical Review D》杂志接收发表。
科技日报柏林11月30日电 (记者李山)近日,在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的帮助下,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对超大质量黑洞。相关成果30日在线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
磁制动在低质量X射线双星(LMXB)演化中对角动量传输、物质传输、轨道周期分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到目前为止仍然不确定。传统的磁制动模型难以解释LMXB和毫秒脉冲星双星(BMSP)的观测特性,例如计算得到的LMXB物质传输率和观测到的吸积率之间存在量级上的差异,以及计算得到的BMSP的轨道周期分布和观测结果相冲突。除了传统主流的磁制动模型外,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磁制动模型。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活动星系团队探测到星系中的电离气体对星系中心辐射作出响应过程中所显示的关键性突变信号,该信号可用于测定星系中电离气体的密度。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天文学领域知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活动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及其吸积盘通过不断吸积其周边气体持续生长,同时所释放的辐射在电离星际介质并驱动气体外流,进而对整个星系的演化产生深刻影响。因而,测量黑洞周边气体以及星际介质分布是黑...
2020年10月29至30日,由中科院高能所王建民研究员牵头,联合云南天文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超大质量黑洞的反响映射观测及理论研究”启动会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启动会由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院士和清华大学崔伟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介绍了重大项目“超大质量黑洞的反响映射观测及理论研究”...
天文学家2020年9月2日在《物理学评论通讯》和《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发表研究报告称,发现的一段引力波信号可证明中等质量黑洞确实存在。
轴子(axion)被认为是暗物质粒子的有力候选者,尽管其目前“芳踪杳然”,但物理学家正不断缩小其质量范围。美国《科学新闻》网站近日报道,据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在介于2.81—3.31μeV(1μeV=百万分之一电子伏特)的质量范围之间,未发现轴子的迹象。
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8月6日报道,科学家在距离地球7亿光年的霍尔姆15A星系团中,发现了一个质量为太阳400亿倍的超大黑洞。如果得到证实,将是这一半径约为10亿光年的区域中最大的超大质量黑洞。
星系中心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可以吸积周围物质形成围绕黑洞旋转的吸积盘,同时吸积盘产生的强烈电磁辐射可以将其周围气体电离,吹向星际空间形成高速外流。外流将质量、动量和能量带入周围环境,是连接星系核区和寄主星系的纽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调节超大质量黑洞的生长及其寄主星系演化的潜在关键因素。但受观测能力的限制,近30年来,天文学家仅测量得到了20多个外流气体的尺度,对外流的尺度分布等物理性质及其对星系演化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