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记录293条 . 查询时间(0.417 秒)
近百年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隆升模式及时代一直是地球科学争论的焦点。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影响,古老的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再次活化,形成了现今贯穿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及昆仑山构造格局。因此,研究阿尔金断裂带山脉的隆升过程对青藏高原隆升有重要意义。低温热年代学能够揭示岩体在近地表(<3 km)的剥露过程,为研究山脉的隆升历史提供了直接的年代学证据,近年来受到青睐。前人在青藏高原周缘包括阿尔金走滑...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地质动力学学科组博士后黄晓林所在的祁生文研究团队,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角度出发,对充填结构面的动态弱化过程及其对应力波传播的反馈影响规律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深海沉积物中的风尘组分包含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等重要信息。风尘通量和粒径等参数常被用于重建风尘源区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演化历史。如何从沉积物准确提取风尘组分一直是全球风尘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前人基于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提取了不同时间尺度北太平洋风尘演化信息,然而传统方法易受到组分差异以及沉积后作用影响,很难获得高精度的风尘信息。为了拓宽风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博士高佳维及其合作导师、副研究员戎昭金等利用Cluster多点卫星的观测数据对磁尾电流片的拍动事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观测结果与现有拍动模型结果均不同。他们通过对2001-2004年的事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午夜附近(|Y|<5 Re)拍动类型均为上下运动的稳态拍动,该类型的拍动并不能形成波动传播(图2a),而向磁尾两侧翼传播的拍动仅在其对应的午...
针对碳酸钙的稳定性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志刚、研究员张毅刚及其合作者开展了系统研究。他们利用大规模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和晶格动力学模拟,得到了碳酸钙八种可能的高压相及熔体随温压变化的自由能曲线,通过比较彼此自由能的相对大小,得到了碳酸钙新的高温高压相图(图1)。该相图不仅能很好地与已有实验结果相对应,而且解释了若干实验产生争议的原因,与此同时还预测了...
在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垂直地震剖面(VSP)是一种重要的采集观测系统。基于VSP观测系统的时移地震监测(四维地震勘探)在地热资源勘探、页岩压裂、二氧化碳液态存储等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然而基于传统成像方法的VSP一次反射波(上行波)成像范围非常有限,集中在一个狭窄的三角形范围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刘学建及其导师刘伊克等提出了利用VSP自由表面多次波(下行鬼波)的一种快速最小二乘逆时偏...
2018年10月8日至12日,首届 “特提斯动力学”国际研讨会(The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ethys Dynamics”)在我所召开。所长吴福元院士担任本次研讨会主席。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荷兰、澳大利亚、英国的12位国际学者以及国内相关领域的近200名专家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和学术交流。研讨会聚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田恒次与其合作导师杨蔚等,对位于150-400 km俯冲板片之上的云南腾冲玄武岩开展了Sr-Nd-Pb-Mg同位素研究(图1),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和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和Hf等)以及低的Nb/U和Ce/Pb比值,具有典型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轻Mg同位素组成,其δ26Mg...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岩石圈演化动力学学科组博士研究生王旭与导师陈凌等人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图1)的远震波形记录,应用P波接收函数(P-RF)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性质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块体构造边界处莫霍面存在明显跳变,指示了块体间的深部接触关系和边界形态;四川盆地至龙门山地区地壳相对较薄,波速比从高到低变化强烈,四川盆地地壳组分总体偏镁铁质...
2018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增选结果近日揭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胡江平研究员与前物理所研究员戴希(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当选。分别表彰他们各自对铁基超导体和其他强关联电子体系以及高维量子霍尔理论方面影响深远的贡献(胡江平)和对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韦尔费米子和三维拓扑绝缘体材料方面的杰出贡献(戴希)。
为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季风系统演化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高新勃在研究员郝青振和合作者的指导下,对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79个现代土壤样品(图1)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沉降法将成壤来源与碎屑来源的磁性矿物分离并进行磁学性质测量,进一步结合现代气候要素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同时开展赤铁矿和亚铁磁性矿物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在黄土高原地区成壤过程中赤铁矿生成与气候要素的...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生物地磁学研究团队研究员林巍、潘永信等,联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合作者,开展了迄今规模最大、跨越南北半球的趋磁细菌多样性和宏基因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生物地磁学研究团队研究员林巍、潘永信等,联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合作者,开展了迄今规模最大、跨越南北半球的趋磁细菌多样性和宏基因组研究,结合对公共数据库中已发表微生物基因组数据的筛选,共获得了28条、分属于3个细菌门类的环境趋磁细菌的基因组草图,首次发现了属于ζ-变形菌纲(Zetaproteobacteria )和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壳幔结构探测学科组博士后刘震与合作导师田小波等,2015年7月20日至2015年8月24日组织实施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图1),探测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之间的精细地壳结构。该剖面跨越若尔盖盆地、岷山、西秦岭,长约160公里,台间距约500米。一个月的观测,共记录震级大于5.3的远震35个,提取接收函数7500条。接收函数偏移成像结果显...
2017年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层-超深层高温高压油气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项目编号:2017ZX05008)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启动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所领导、项目专家组、项目(课题)负责人以及骨干成员等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