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天文学 中子星相关记录43条 . 查询时间(0.107 秒)
2017年8月17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Virgo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事件的引力波辐射。在LIGO/Virgo合作组宣布其引力波信号之前,美国Fermi卫星的伽马暴监视器(GBM)就报道了一个短时标伽马暴(简称短暴)信号GRB 170817A。事实上,早在1989年科学家就曾推测双中子星并合不仅产生引力波信号,还可能产生短暴。只是通常认为短暴的外流体运动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由于狭...
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双中子星合并的产物是磁星,相关论文2019年4月1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该项研究的主要牵头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薛永泉介绍,中子星是宇宙中最为神奇的天体之一,它几乎全部由中子组成,具有超高密度、超强磁场等极端物理属性,是检验基本物理规律极佳的天然实验室。此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其合并后的产物是黑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概论课件第四章 致密天体第一节 白矮星 脉冲星 中子星
2017年8月的引力波事件GW170817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双中子星并合事件,并且在几乎所有电磁波段的后续观测中都探测到它的对应体,宣告了多信使天文学时代的到来。最近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了最新的全球VLBI观测结果,即在双中子星并合后的电磁对应体中探测到了射电喷流。中科院新疆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协同中国VLBI网望远镜成员参与了此项联测研究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5月27日至6月2日,中山大学物理与空间学院的王静研究员访问新疆天文台, 31日在青促会第二十九次学术沙龙活动中做学术报告《中子星双星动力学》。
2017年8月17日北京时间20时41分04秒,LIGO和Virgo共同探测到首例由两颗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事件GW170817。作为LIGO多信使全球观测合作组成员,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领导的慧眼团队于21:32接收到疑似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引力波的通报后,立即启动后续观测及快速数据处理流程工作。在慧眼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慧眼卫星监测结果于次日03时30分左右在GCN(The Gamma-ra...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6日晚10点,LIGO发布了引力波的重大新闻。这次引力波由双中子星并合产生,而之前几次事件都是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令人兴奋的是这次除了有引力波辐射之外还伴随有从伽玛波段到射电波段整个电磁波谱的辐射。分布世界各地的天文台纷纷将望远镜的焦点指向NGC 4993附近的天区观测这次中子星合并事件。在射电波段,欧洲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简称EVN网)也多次参与该引力波...
中子星是除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星体。当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晚期,以超新星爆炸的形式告别世界,残余的核心不断塌缩,使得最后电子被压缩进原子核,与质子中和成中子,使原子仅由中子构成,整颗星也因此被称为中子星中子星内超致密物质的物态究竟如何,这是天体物理学家和核物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地球上无法通过实验研究和解决。过去几十年来,他们已经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预言通常体现为不同的中子星质量-半...
最近,国际著名学术刊物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蒙盈、林隽等人的研究成果An MHD Model for Magnetar Giant Flares。这是将太阳爆发的标准模型——Lin-Forbes模型应用于高能天体物理中,并成功解释磁中子星罕见耀发现象的又一个应用实例。早在2009年,林隽研究员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袁峰就曾经合作将太阳物理...
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3月19日宣布,他们在水瓶座方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双星系统,其中体积小、密度大的中子星向周围吹出强劲的风,加热个头大一些的伴星,使其蒸发。他们将前一颗罕见的天体命名为“毒蜘蛛中子星”。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恒星进化的多样性。双星系统通常由两颗绕着共同中心运行的恒星组成,对于其中一颗来说,另一颗就是其伴星。与其他恒星相比,它们的距离看起来非常近。东京工业大学助教谷津阳一率领的研究小组1...
罗西X射线时变探测器(RXTE)在中子星小质量X射线双星中发现了千赫兹准周期振荡现象(kHzQPO)。kHzQPO的频率一般在几百到上千赫兹,其动力学时标与吸积盘最内部区域物质的运动时标一致,因此普遍认为kHz QPO产生于中子星表面附近区域,携带了来自中心中子星及周围强引力场信息,如质量、自转周期、角动量、半径、磁场等。kHz QpO现象的理解为研究强引力场和致密物质状态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着重...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6月22日报道,荷兰空间研究组织(SRON)与乌得勒支大学天文学家近日探测到一类模糊的氧信号,证实其来自于一颗中子星“鲸吞”其同伴白矮星所发出的X射线。这是星体的极端引力效应首次以氧原子而不是铁原子的形式被揭露出来。
中子星是恒星死亡时超新星爆发留下的致密核心,由大量中子挤压在一起,在10公里半径的星体内有1.4个太阳重,密度达每立方厘米1.0E16克。目前已知中子星(主要是脉冲星)的自转周期一般分布在几毫秒到几秒之间。过去在大质量双星系统发现的中子星自转周期一般是几秒到几百秒。大于1000秒的超长自转周期的中子星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