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植物生物物理学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形态学 植物解剖学 植物细胞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胚胎学 植物发育学 植物遗传学 植物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学 植物分类学 实验植物学 植物寄生虫学 植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学 重要进展相关记录176条 . 查询时间(0.644 秒)
作为重要的双子叶作物,大豆冠层的形成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光周期的敏感性,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潜力。因此,监测不同基因型大豆的早期活力和冠层发育对于了解大豆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然而,在大规模田间育种试验中评估大豆冠层发育速度既费力又费时。因此,本研究提出利用无人机系统(UAV)的高通量表型分析方法监测和定量描述不同基因型大豆冠层的发育情况。
近日,《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以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阳成伟和赖建彬团队最新成果。他们首次发现了高温诱导的蛋白质类泛素小分子修饰蛋白(SUMO)化修饰调控植物细胞内病原细菌效应蛋白功能的机制。
青藏高原茄科天仙子族和茄参族植物均含有大量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天仙子族的山莨菪 (Anisodus tanguticus),长期作为知名藏药,用做激动剂、医学麻醉和炎症治疗的重要药品。山莨菪也是重要的牲畜药,青海藏民经常用来治疗牦牛腹胀、炎症以及不进食等病症。这些植物药用主要成分是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等托品烷类生物碱。上个世纪早中期藏区缺医少药,这种药用成分的初提物编号为654,在中国人民保卫高原边疆...
近日,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树木生物学团队在植物学国际著名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生物学一区TOP期刊,IF=7.947) 上发表了题为“Tim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respiration is widespread across plant evolution”的研究论文,博士生秦海燕老师是论文第一作者,姚银安教授和...
十溴二苯乙烷(DBDPE)作为十溴二苯醚(BDE-209)的替代品,在环境和生物介质中的含量已经超过BDE-209,成为我国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新污染物。新污染物的危害往往具有隐蔽性,这不仅体现在由宏观水平向微观水平的转变,也表现为时间尺度上的迟发性。因此,深入研究DBDPE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对于科学评估其生态和健康风险至关重要。2023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周炳升团队在环境...
羊草,一种属于禾本科小麦族的优质牧草,被誉为“禾草之王”,也是我国重要的乡土草种和欧亚草原上的优势草种之一。羊草以其发达的根状茎而著称,具备耐寒、耐旱、耐盐碱、防风固沙等特点。同时,由于其高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而成为优质牧草,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由于羊草基因组庞大且存在高度杂合性,导致羊草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对其卓越特性的解析具有挑战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团队对羊草基因...
被子植物特有的双受精事件产生了三倍体的胚乳(两份母源基因组和一份父源基因组,2m:1p),为胚的发育和种子的萌发提供了营养,为被子植物在陆地植被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胚乳中父母源基因组剂量的失衡,产生了一系列非孟德尔遗传现象,特别是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现象。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父母源等位基因在子代中应为均等表达,即在三倍体胚乳中遵循 2m:1p...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繁育系统进化生态学研究组在丽江玉龙雪山海拔2709-3896米的5个高山草甸群落,连续四年开展了84种虫媒植物的花粉和胚珠性状变化研究,分析了群落内植物的花粉和胚珠数量、P/O比,以及每种植物11个其它花部性状,包括株高、花朵数、花大小等。利用DNA条形码构建了物种系统发育树,PGLS模型分析了花粉和胚珠性状随海拔的变异模式。研究发现,花粉和胚珠数量与6个花部性状(P/...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主要研究植物器官碳(C)、氮(N)、磷(P)等元素含量的计量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往的湿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大多集中在正常环境状况下单一器官的元素浓度响应上,很少延伸到胁迫条件。水胁迫(干旱/淹水胁迫)和养分胁迫是湿地植物面临的主要胁迫,且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密切相关。叶、茎和根作为植物的主要器官,其生态化学计量在环境胁迫下如何响应及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并不清晰。同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芍药科多样性与种质创新研究团队以西北牡丹‘书生捧墨’为研究材料,通过色素分析、比较转录组、转录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等研究,全面探究了西北牡丹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花青素苷仅在‘书生捧墨’花瓣的斑内积累,而黄酮苷主要在斑外积累,是造成花瓣斑内外差异呈色的原因;类黄酮代谢途径上的酶基因PrF3H、PrDFR、PrANS在斑内特异高表达而在斑外沉默,是决定色素差异合成的关键酶基...
2023年7月18日,《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赵美丞研究组的科研成果。在研究中,科研人员以谷子(Setaria italica)为模式研究体系,揭示了膜蛋白受体激酶DPY1在感知渗透势变化及信号转导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柱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JCR Q1,中科院1区Top期刊,2021 IF=10.723)发表题为Spraying chitosan on cassava roots reduces postharvest deterioration by promoting wound healing and inducing disease r...
檀香(Santalum album)隶属于檀香科檀香属,属半寄生植物,被称为“黄金之树”;檀香木心材是名贵中药,檀香树根、主干等可提炼精油,由此而产生的“檀香精油”被称为液体黄金。2023年66月21日,由热林所森林培育团队和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武志强团队通过HiFi和Hi-C测序构建了檀香属(印度檀香和斐济檀香)两个种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阐述了檀香属基因组进化过程中独特的三倍化事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文浩研究组的研究发现,苜蓿CBF/DREB1s基因间长链非编码RNA MtCIR2能够在常温下诱导CBF/DREB1s表达,增加植物的抗冻性。在常温下生长的MtCIR2超表达株系中,CBF/DREB1s表达大幅度增加,其抗冻性也显著高于野生型。MtCIR2缺失突变体中,CBF/DREB1s表达量显著降低,对低温冷冻胁迫极其敏感。该研究还发现,MtCIR2通过调节糖代谢,影响细...
低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植物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形成了适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例如,大多数温带植物都具有低温驯化特性,即在非冻的低温环境生长一段时间后,其抗冻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已知的调节低温驯化过程的主要分子机制主要为CBF/DREB1s途径。低温快速诱导转录调控因子CBF/DREB1s表达,CBF/DREB1s通过调节抗冻相关基因表达,增...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