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周围相关记录93条 . 查询时间(0.16 秒)
2023年10月31,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了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逆向自转成因,评估了密近双星系统中类地行星自转轴翻转概率。该研究为探讨类地行星演化及宜居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s Journal)上。
2023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逆向自转成因,评估了密近双星系统中类地行星自转轴翻转概率,该项研究为了解类地行星演化及宜居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结果已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
吸器和根瘤分别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演化获得的寄生器官和共生器官,而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二者在发育和调控方面具有一些相似之处。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互作分子调控机制人才组组长崔松岿与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植物共生学实验室的吉田聡子(Satoko Yoshida)教授团队、筑波大学生命环境系的壽崎拓哉(Takuya Suzaki)准教授合作,在Current Opinion in P...
随着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等新一代空间望远镜投入使用,系外行星研究正逐渐由“全天搜寻”向“精细刻画”转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探究了近邻双星系统γCep特性,揭示了其周围行星逆行轨道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
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张涛院士、王晓东研究员、王爱琴研究员、林坚研究员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单原子催化转化丙烷脱氢制丙烯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报道了氮掺杂碳载体稳定的Ru单原子催化剂,能够实现临氢条件下丙烷高效脱氢制丙烯,可媲美商业化PtSn/Al2O3催化剂。研究发现,Ru单原子中心内壳层和外壳层氮物种对催化剂的高稳定性...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neuropathies,CMT)是一组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2500。根据致病基因的不同, CMT可分为几十种不同的亚型。就CMT患者总数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然而具体到某些亚型的患者数量却非常稀少,因此CMT被收录到国家《第一批罕见病名录》。长久以来令人困惑的是,这几十种CMT致病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和生...
在全脑范围同时获取多种结构的高分辨图谱,对于深入揭示脑功能及阿尔茨海默症(AD)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成像技术和方法在实现大尺度、高分辨率的多种脑结构元素同步成像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近日,《皇家天文学会月报》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成果,该项工作基于行星形成的模拟研究,揭示了红矮星周围宜居行星在原行星盘中的形成机制。
探索地球以外的宜居行星(即地球2.0)是天文学的基础研究前沿,相关研究将回答“地球是否唯一”以及“行星如何成为生命摇篮”等重大科学问题。目前Kepler和TESS等空间望远镜发现了3300多颗系外行星,但探测到红矮星周围的宜居类地行星仅为38颗。红矮星周围类地行星的样本统计分析表明,大部分行星非常接近其母星距离为0.01-0.2 AU(AU为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天文单位),这意味着由多颗类地行星组成...
2022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王晓东、王爱琴、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合作,在单原子催化转化丙烷脱氢制丙烯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报道了氮掺杂碳载体稳定的Ru单原子催化剂,能够实现临氢条件下丙烷高效脱氢制丙烯,可媲美商业化PtSn/Al2O3催化剂。研究发现,Ru单原子中心内壳层和外壳层氮物种对催化剂的高稳定性和高选择性起到重要...
据美国太空网2020年4月16日报道,欧洲科学家历经近30年研究,首次发现围绕银河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旋转恒星的行进轨迹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精准吻合,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传统观念认为,行星只能围绕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运行,但两位日本科学家挑战了这一观念。他们通过计算得出结论称,一颗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可能也有千万颗行星“相伴”。如果发现黑洞周围的行星,有望开辟天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鹿儿岛大学教授惠田敬一说:“在适当条件下,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例如在黑洞周围),也可能形成行星。”惠田敬一主要研究活动的星系核,这是由黑洞激发的发光体。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硕士研究生李旭在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研究员指导下,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大尺度尘泡N24进行了氨分子的成图观测,并结合红外及GRS13CO(1-0)数据,对该区域的尘埃特性、气体特性以及其周围年轻星展开了多方面研究。研究发现N24的壳层存在23个致密团块,这些团块都满足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条件,其中9个可能包含了质量大于8 M☉的年轻星。分析显示“扫集-坍缩”...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NI)是围手术期常见临床并发症之一,可引起患者短时间感觉、运动异常,甚至造成永久性感觉运动障碍。现有研究强调通过提高围手术期周围神经保护意识,实施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围手术期PNI发生率。文章围绕围手术期PNI发生率、易感因素、损伤因素、损伤机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为临床麻醉工作中如何避免PNI提供参考。
分析超声和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在肺周围型新生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因肺周围型新生物入院,行超声或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患者140例,依据穿刺方式分为超声引导组(67例)与CT引导组(73例),分析两组确诊率、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和操作时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