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药学 >>> 药效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药效学 B类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497 秒)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泪就是保护这扇窗免受伤害和感染的利器。而这一利器的产生,离不开衬贴于眼睑内面和眼球表面的一层柔软、光滑而透明的薄膜——结膜。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9日,《自然》(Nature)杂志发布头条文章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可能会很快批准MDMA(摇头丸)药物,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团队在《自然-微生物学》在线发表论文,首次揭示他汀类药物塑造的肠道微环境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潜在机制。
2022年11月15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所刘青松药学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TR128胶囊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批准,同意开展针对晚期恶性实体瘤的临床试验。这是继该团队研发的TR64片和TR115片两个新药于2022年11月15日获批临床试验后,本年度获批临床试验的第三个创新靶向药物。
2022年10月26日,由李青山教授牵头研发、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共同申报、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1类新药LM49片历经十六年的艰苦攻关,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实现了我省原创新药历史性突破,也是我国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重大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奥雷巴替尼片再获殊荣,先后被纳入2022年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并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这充分显示了业界及临床对于该产品的原创性与临床价值的认可。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近年来,该病毒先后在非洲、美洲以及世界多个地区爆发,数百万人的健康受到影响。ZIKV的传播能够引起小头畸形和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的并发症,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ZIKV感染的特定治疗方法和疫苗。
2023年2月28日,《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徐瑞华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逆转结直肠癌细胞铂类耐药的新策略。研究团队对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半胱氨酸脱硫酶表达水平和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高表达半胱氨酸脱硫酶的患者对奥沙利铂有效率低、预后差。
2022年2月28日,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杂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研究成果“磷酸化NFS1通过抑制多种细胞死亡形式降低结直肠癌对奥沙利铂的化疗敏感性”(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徐瑞华教授、邱妙珍副主任医师、鞠怀强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林进飞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肖海华研究员课题组自2017年底建组以来,围绕高分子铂类药物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设计合成了肿瘤微环境响应性高分子载体,并利用这些载体包载四价铂形成高分子四价铂纳米药物,通过四价化和高分子包载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增加了药物的细胞摄取;提出了高分子/药物协同增效机制,解除了细胞毒化机制;开发了高分子载药体系来干扰耐药基因、抑制耐药蛋白、增加链间交联,阻断了 D...
致幻剂在治疗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神经精神疾病方面显示出了希望。然而,由于它们的幻觉副作用,一些研究人员正试图找出既能提供致幻益处又不会引起副作用的药物。在近日刊登于《细胞》的论文里,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开发出一种名为psychLight的遗传编码荧光传感器,并识别出了一种候选药物。这种传感器可以通过指示化合物何时激活血清素2A受体,筛查产生幻觉的可能性。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痹病学科带头人刘健教授是安徽省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中医药的领军人才,是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业三十载,善于汲取新安医家治痹学术经验,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应用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痹病,学验颇丰,形成了从脾治痹的学术思想。本文通过研究刘健教授近10年来诊治RA患者的住院病历,揭示刘健从脾论...
2020年12月19日,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陈翔教授/印明柱教授与宁波文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及湖南恒雅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溴化结构域(BET)蛋白抑制剂NHWD-870临床I期试验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湘雅医院担任组长单位,陈翔教授作为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
近日,阿斯利康与默沙东联合宣布,PROfoundIII期临床研究的最终结果显示,利普卓(奥拉帕利)可为携带BRCA1 / 2或ATM基因突变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带来了总生存期改善。相比对照组,奥拉帕利降低了31%的患者死亡风险。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课题组一项针对中国湖北21家医院13981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系统回顾性研究显示,新冠肺炎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可将死亡率从9.4%显著降低至5.2%,同时明显降低了患者有创机械通气、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同时显著降低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阻止新冠肺炎轻症向重症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将为全球数百万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安全、经济、普遍的治疗思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