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学相关记录9284条 . 查询时间(2.572 秒)
2024年3月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江海河研究员课题组,在中红外波段高能量脉冲激光传输系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设计了具有78  m较大芯径的6孔微结构反谐振空芯光纤(AR-HCF),首次实现了在室温条件下高效率传输2.79  m波段高能量脉冲激光。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光学TOP期刊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上发表。
与插层型锂离子电池(LIB)相比,转换型锂硫(Li-S)电池因为其高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 kg-1)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和锂金属枝晶生长等问题阻碍了锂硫电池的进一步应用。硫正极的多步转化反应涉及电极/电解质之间一系列Li+的交换,这些反应也亟需克服脱溶剂和电荷载体扩散的能量势垒,这导致了缓慢的转化动力学以及多硫化物中间体的积累。
2024年2月16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支持清华大学/西湖大学用户柴继杰教授团队与其合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种植物新型免疫激活机制,揭示了植物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 PGIP)特异性识别病原菌果胶多聚半乳糖醛酸水解酶(Polygalacturonase, PG)并劫持其酶活性来触发植物先天免...
二维共轭聚合物(2DCPs)是一类新型的半导体材料体系,其独特的拓展二维共轭结构,预示其优异的光电特性,在有机电子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报道的大多数2DCPs材料的光电性能仍然相对较差,同时具有强荧光特性的二维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造成该类材料荧光猝灭的原因是2DCPs体系中紧密的层间π-π堆叠使其能量耗散严重,导致其往往不发光或者荧光特性差。
日冕物质抛射(CME)源于日冕磁场的不稳定性,大量的等离子体和磁场被从日冕抛射至行星际空间。CME具有重要的空间天气效应,位于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核心。 对CME直接的就地测量仅发生于行星际空间,从未在日冕中进行过,而在行星际空间中的CME(称为ICME)已是演化之后的状态。在日冕中(即阿尔芬半径以下区域)对CME及其相关结构进行直接就地测量,对于理解CME的爆发和加速机制、新生状态、及其对日冕和...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里德堡原子开放系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与诺丁汉大学李伟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白正阳副研究员、英国杜伦大学的Charles S. Adams教授合作,在里德堡原子开放体系观察到了遍历性破缺现象。相关成果2024年3月1日以“Ergodicity breaking from Rydberg clusters in a driven-dissipativ...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新风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张青团队、华南师范大学吴波团队,运用时间分辨荧光显微镜技术(Time-Resolved Photoluminescence Microscopy, TRPLM),研究了二维Ruddlesden−Popper钙钛矿(2D RPP)中的激子输运过程,通过在表面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刚性网络锚定软丁基铵阳离子的方法,在机械剥离的薄片中实...
光学声子对材料的光、电、热等物理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纵向光学(LO)声子的行为由于材料的极性而与众不同。在非极性材料中,无论是三维(3D)还是二维(2D)系统,晶格对称性保证了LO和横向光学(TO)声子在布里渊区中心具有零色散斜率的简并(图1a)。然而,在极性材料中,LO声子的晶格振动会产生额外的长程电场,进而对极性晶格施加长程库仑力。长程库仑相互作用显著改变了LO声子的行为。在3D情...
2024年3月4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重点实验室T01组王玉鹏研究员, 陈澍研究员和曹俊鹏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郑铭宸,和西北大学乔艺(原T01组博士后)合作,在非厄米多体系统的严格解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量子反散射方法的框架下,他们成功构建并严格求解了单向跳跃的玻色哈伯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的解析结果深入研究了可积非厄米玻色哈伯德模型中的超流-莫...
2024年3月4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李大成高工团队在基于地基红外高光谱的大气温湿结构探测及同化研究项目中取得新进展。项目团队成功研制了能够满足高精度持续测量的高光谱设备——地基红外高光谱仪,可用于大气及下垫面辐射特性的持续、精确测量,并为后续高光谱数据提供验证服务,以增进对地球地气系统状态及其变化的理解和把握。
太赫兹波在通讯、成像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地应用。强场超快激光与物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产生太赫兹波的重要方式之一。等离子体、气体、晶体等太赫兹产生介质相关的实验与理论研究较为充分。然而液体水是很强的太赫兹波吸收介质,长期以来一直未有其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报道。直到2017年,实验发现液体薄膜厚度或液体束直径降到微米量级时,太赫兹波的辐射会远大于吸收,从而开启了液体太赫兹波研究的新方向。
2024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高晓明研究员、刘锟研究员团队在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高温环境压力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以《用于燃烧诊断的双色激光吸收光谱压力传感》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Optics Letters上,通讯作者为王贵师副研究员。
2024年2月底,新疆天文台脉冲星研究团组王双强副研究员科研成果文章《Change of Rotation Measure during the Eclipse of a Black Widow PSR J2051-0827》(ApJ, 2023, 955, 36)被美国天文学会(AAS) Nova网站遴选为研究亮点,以“Magnetic Last Moments”为题在网站头条报道,同步转载AA...
热无处不在,全球约72%的初级能源转化后主要以热耗散的形式释放。传统相变储热材料完全依赖于环境温度,存在本征热耗散的弊端,导致其放热过程被动、不可控,应用场景受限。因此,热能在非温度外场条件下的有效调控一直是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挑战。开发可控储、放热新技术,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解决碳排放问题意义重大。
2024年3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郑振亚研究员领导的中国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多通道成像仪团队及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课题组牵头,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安庆师范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智利天主教大学物理学院等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联合开展深入研究,针对哈勃空间望远镜(HST)进行的窄带观测进行全面的统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