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 量子力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量子力学相关记录374条 . 查询时间(4.25 秒)
2021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王兴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杨学明院士应邀在《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题为“分子双狭缝实验”(A molecular double-slit experiment)的评述文章(Perspective),深入探讨并展望了分子碰撞中的立体动力学与量子干涉现象研究。
非平衡物理和动力学行为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方向。对于相变的动力学行为,人们基于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性质进行定性讨论,从而得到了关于相变动力学行为的普适标度不变率,即Kibble-Zurek机制。这种相变的动力学描述方法在很多体系中都获得了验证。然而,随着相变机制的延拓,从传统的热力学相变到量子相变,从对称性自发破缺到无对称性描述的拓扑相变,Kibble-Zurek机制还能不能刻画这些...
2021年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李传锋教授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量子物理基本问题”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量子态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而量子物理的基本问题均与量子态的特性紧密相关,经典技术无法揭开量子世界的...
2021年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发展了量子光源受激放大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构建了113个光子144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并实现了相位可编程功能,完成了对用于演示“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根据现已正式发表的最优经典算法理论,“九章二号”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
2021年9月3日,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机器学习提高超导量子比特读取效率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郭国平教授研究组与本源量子计算公司合作,在本源“夸父”6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研究了串扰对量子比特状态读取的影响,并创新性地提出使用浅层神经网络来识别和读取量子比特的状态信息,从而大幅度抑制了串扰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多比特读取保真度。该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应用物理知名期刊《Physical Re...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QSDC)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可以在量子信道中直接传输秘密信息,不仅可以感知窃听,而且可以抵抗窃听,使窃听者无法获得任何信息。诱骗态QSDC方案为预防窃听者的分子数分离(PNS)攻击提供了有效的措施。然而诱骗态QSDC的实用化仍面临着实验复杂性高、忽略参数优化等挑战。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实用的双诱骗态QSDC方案,并将GA(Genetic algorithm)算法...
对量子体系中量子态演化的速率极限——量子体系从一个量子态演化到另外一个不同量子态的最短时间——的研究,对理解和认识量子物理的基本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也对量子技术——量子态的快速反转、量子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操控等具有实际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李兆凯等人在量子机器学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发出新型量子特征提取算法,实验实现了对未知量子系统矩阵的分析与信息提取。该成果以”Resonant Quantum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为题发表在近期的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 7, eabg2589 (20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石发展等人基于金刚石固态单自旋体系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磁测量,该成果以“Beating the Standard Quantum Limit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with Solid-State Spins”为题发表在近期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 7,...
按照量子力学原理,三维空间中交换两个全同的玻色子或费米子位置时,系统波函数只会出现整体相位;然而,二维拓扑系统中允许存在性质奇特的“任意子”。当两个非阿贝尔任意子位置交换时,系统波函数会经历一个幺正演化,因此,可通过任意子的编织操作构造容错的量子门,从而实现拓扑量子计算。 最广为人知的非阿贝尔任意子是马约拉纳零模。然而,尽管马约拉纳零模的实验制备一直是研究热点,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实验能明确验证它的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 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离子阱系统寻找黎曼函数零点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联合西班牙理论物理学家Charles Creffield教授和German Sierra教授,利用周期性地驱动囚禁离子的量子状态,成功在实验上测量到黎曼函数的前80个零点。该研究成果2021年7月14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
2021年6月2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刘洋等合作,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小组研制的超导探测器,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突破现场远距离高性能单光子干涉技术,分别采用激光注入锁定实现了428公里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F-QKD),同时利用时频传递技术实现了511公里TF-QKD,是目前现场无中继光纤QKD最远的传输距离。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开放量子系统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等人与奥地利科学院理论物理学家合作,实验观测到开放量子系统多步演化的非马尔科夫性,证明了量子记忆效应的操作依赖性。该研究成果6月9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存储和量子中继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利用固态量子存储器和外置纠缠光源,首次实现两个吸收型量子存储器之间的可预报量子纠缠,演示了多模式量子中继。该成果6月2日23点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