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应用化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应用化学相关记录413条 . 查询时间(2.455 秒)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钱旭红院士团队的杨有军教授课题组近期在高性能红外荧光染料开发方向取得突破,通过对氧杂蒽染料母核进行理性结构衍生,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最大吸收波长大于800 nm的新型染料母核——二苯并碳罗丹明,并进一步通过增加该母核周围空间位阻,成功开发具有高稳定性、溶解性的红外荧光染料,并将其命名为ECX系列染料。相关工作近期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CIE 2017,2017,56, 2979-...
2017年2月21至23日,中国国际化妆品、个人及家庭护理用品原料展览会(PCHi)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中国日化院下属期刊China Detergent & Cosmetics(简称CDC)应邀参展。
2017年2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悉,该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课题组科研人员对泡沫演变过程进行了有效调控,解决了困扰该领域科学家百余年来的科学难题。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通讯》(Nat. Commun.)杂志上。
近日,我校化学系副教授陆为课题组发现了含氧二甲基亚砜介质中磷光化合物光照活化的方法,为使用非接触方式操作磷光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日前,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序物质中心继发现第一例具有十二重铁电极轴的新型分子铁电体——高氯酸四乙基铵之后,该中心研究人员又成功发现单一手性的羟基奎宁盐酸盐也具有多重极轴的特性。该研究成果论文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通讯》上。
近日,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2013级应用化学班本科生张仲超以第一作者(指导老师:李娟,廖小建)在有机化学领域知名期刊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发表题为DFT Mechanistic Study of Rh(III)-Catalyzed [3+2]/[5+2] Annulation of 4-Aryl-1,2,3-triazoles and Alkynes U...
手性高烯丙基胺是众多天然产物、小分子药物的关键骨架,也是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中常用的重要合成砌块。这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多集中于亚胺与预先制备的烯丙基金属试剂加成反应,在官能团耐受、多样性及底物稳定性方面有诸多限制。通过原位生成手型烯丙基金属试剂与亚胺反应是一种非常直接、实用的策略,然而相关报道非常有限。
上世纪30年代,高分子科学家发现具有官能团的小分子可发生缩聚反应形成聚合物,人们利用这一反应获得了一系列产品,如尼龙、聚酯等,这些高分子材料逐渐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业发展的必需品。近期,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林嘉平课题组发现“缩聚”反应可以发生在超分子尺度,其研究成果以“Hierarchical Nanowires Synthesized by Supramolecular StepwisePolyme...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可吸收纳米复合人工骨材料与器件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由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是吉林省“双十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可吸收纳米复合人工骨材料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建议进一步加快产品的临床应用和商业化进程,拓宽其应用领域。
近日,天津大学和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王志教授与Michael D. Guiver 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贯通通道的分离CO2混合基质膜。该研究成果被《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ge.201603211)以热点论文发表并配以“媒体推介”(Press Release)重点报道。国内外多家宣传机构也对此予以报道(https://...
2016年5月13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仿生智能界面材料:从超浸润到二元协同体系”为题作了学术报告。 报告会上,江雷院士介绍了目前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先进方法和研究思路,以及科研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江雷院士表示,在科研中要始终遵循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理念。他提出,自然界的很多普遍现象其实都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
硅藻土是一种轻质、多孔、易于功能化的无机材料,在涂料、过滤等工业领域应用广泛。吉林省是国内硅藻土储量及产量最大的省份,查明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51%。但目前硅藻土资源利用多依赖于助滤剂及晶体硅片的生产加工,产品单一、污染严重,科技及经济附加值低。如何提高硅藻土产品科技与经济附加值是目前整个行业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
日前,天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研究所鲁从华教授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力学系曹艳平教授课题组合作,研发出了借助光诱导消除和智能调控材料表面皱纹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利用可见光诱导光异构化反应实现表面皱纹的调控和消除》以VIP文章形式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的顶级刊物《德国应用化学》上。
近日,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简称C&EN)以 “Cyclic antimony complexes take aromaticity to a new level”专题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所孙忠明课题组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6, DOI: 10.1002/anie.201600706...
多孔材料的选择性吸附一直是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化学学院刘洪来教授、陈启斌教授的指导下,盛瑜玠等研究生在基于自组装构建功能性吸附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德国应用化学》近日以“Guest-induced Breathing Effect in a Flexible Molecular Crystal”为题在线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