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测量学 >>> 天文地球动力学 基本天体测量学 照相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体测量学 空间天体测量学 方位天文学 实用天文学 天体测量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体测量学相关记录384条 . 查询时间(3.196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天体化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我国返回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Fe-Mg-Sr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嫦娥五号样品月幔源区特性和月球年轻火山活动奥秘。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基于来自空间和地基多波段红外观测数据及热物理模型,合作研究揭示了主带冰质天体的表壤物理特性,对理解主带天体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如何精确连接基于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观测的国际射电天球参考架(International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 , ICRF)和Gaia光学天球参考架(Gaia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 , GCRF),是新一代天体测量卫星Gaia时代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射电星...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锶光钟研制取得了重要进展。授时中心研制出频率不确定度5.1×10-17、频率稳定度6.6×10-16 (τ/s)-0.5的锶光钟NTSC-Sr1,并通过守时氢钟溯源至国际原子时(TAI),实现了在现行时间单位“秒”定义下的锶光钟绝对频率测量,测量值不确定度4.1×10-16。2023年1月2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Absolute frequency measurement o...
2021年火星日凌期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在国家航天局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和欧洲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研究所等中外科研机构,利用“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火星快车”轨道器的测控通信信号,联合开展了对太阳的日凌掩星观测,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在深紫外波段高精度偏振测量方面取得进展。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193nm波长下退偏器的性能测量技术,通过布儒斯特楔板实现了193nm波长宽光束的高消光比、大分离角起偏,通过预起偏和分光设计克服了测量光源的波动影响,基于先验的物理定律充分运用所有测量数据显著提升了测量精度。相关研究成果以"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echni...
在空间引力波探测日心轨道方案任务当中,太阳系内天体引力场引起的星间观测信号远大于引力波引起的星间观测信号。例如,在中科院太极计划当中,天体引力场引起的星间距离变化约为3万千米,而引力波信号只有几个皮米量级,有必要通过详细数值分析探测频段0.1mHz到1Hz内天体引力场引起的星间观测信号是否小于引力波的观测信号。其研究结果将对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数据处理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2年11月9日,国际科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在线发表了云南天文台卢开兴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把著名活动星系NGC 5548中心黑洞质量的测量精度从历史的41%提高到13%,且发现宽线辐射区平均尺度和转动速度演变不同于中心电离光度演变的非正常“呼吸”现象。该成果是研究人员依托云南天文台丽江2.4米望远镜,历时...
高精度天体测量和相对论性引力论是矛盾统一体,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随着天体测量精度的提升,更多的精细效应需被校正。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探究了太阳系内天体引发的星光偏折效应。研究表明,该效应对未来平方公里阵(SKA)的高精度天体测量提出挑战。
北京时间2022年9月23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发布LAMOST黑洞猎手计划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发现。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时域巡天数据,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这是继2019年LAMOST黑洞猎手计划研究团队利用视向速度监测方法证认一颗宁静态恒星级黑洞之后,该团队借助LAMOST巡...
2022年9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人员等利用一种自主开发的全新模型——“星族-轨道叠加模型”,以及高分辨率二维积分视场光谱数据,发现离地球0.6亿光年远的透镜星系NGC 1380在约100亿年前发生了一次主并合,同时揭示了这次并合吸积的卫星星系质量约为400亿太阳质量。这是天文学家迄今在近邻宇宙揭示的最年老和质量最大的星系并合事件。相关成果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
地球辐射带是日地空间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也是人类航天面临的严重威胁。受地磁场调制,带电粒子运动信息的传输很难到达回旋半径尺度以外,人类对地球辐射带的宏观知识获取主要依赖多星、原位探测数据联合分析。此过程中,不同卫星、仪器的数据标准不一致,极易误导人类对辐射带的认识。在轨交叉标校是该领域国际认可和普遍采用的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手段。
地球辐射带是日地空间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也是人类航天面临的严重威胁。受地磁场调制,带电粒子运动信息的传输很难到达回旋半径尺度以外,人类对地球辐射带的宏观知识获取主要依赖多星、原位探测数据联合分析。此过程中,不同卫星、仪器的数据标准不一致,极易误导人类对辐射带的认识。在轨交叉标校是该领域国际认可和普遍采用的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手段。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于2020年12月着陆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克里普地体(Procellarum KREEP Terrane,PKT)的东北部地区,随后对着陆点附近的月表物质进行了采样并成功将1731克月壤样品带回地球。风暴洋克里普地体的东北部地区之所以被选择成为嫦娥五号任务的着陆区,主要在于它被认为是月球表面最年轻的玄武岩单元之一并且富含铀、钍、钾等生热元素。先前基于热化学与动力学的模拟研究认为,...
此前,Apollo等月壤样品的研究认为,月壤中的纳米级单质金属铁(nanophase iron particles,np-Fe0)主要形成于陨石、微陨石轰击引起的汽化沉积作用(vapor deposition)或者太阳风主要组分H+注入引起的还原作用。前者得到大量月壤样品分析及模拟实验结果的验证而被学术界广泛认同,而后者迄今为止尚缺少充足的直接证据与机理解释。嫦娥五号月壤是人类44年以来再次获得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