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空间天文学 >>> 红外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X射线天文学 γ射线天文学 中微子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空间天文学相关记录306条 . 查询时间(3.229 秒)
基于临近空间浮空平台的风场探测技术一方面可为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和湍流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为浮空平台自身飞行提供风场数据保障。由于临近空间低气压特殊环境,地面风速计产品不能在临近空间正常工作。德国科学家曾研发了艇载超声波风速计,获得18km以下数据,但在20km以上平飞期间失效。目前国内外临近空间浮空平台测风主要采用GNSS测风技术。由于GNSS测量的平台飞行速度与大气真实风速...
2022年6月24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地下700米的实验大厅内,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最后一个拼装单元吊装合拢,标志着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安装工作顺利完成。
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开展了II型(核心坍缩)超新星中微子过程对银河系26Al(铝-26)贡献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结果被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学报》)接收发表。该研究通过建立系统的估算模型,计算出超新星中微子过程对银河系26Al的贡献程度,分析了模型参数对26Al产额的影响程度,为人类理解星际26A...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及合作者通过大规模壳模型计算,得出了新的57Cu(p,γ)58Zn天体反应率,并在新反应率对I型X射线暴的光变曲线和灰烬核素丰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近期,云南天文台领衔的中外合作团队(云南天文台的硕士研究生杨鹏程、张国宝研究员和王建成研究员,纽约大学的Russell和Gelfand教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Mendez教授,湘潭大学的吕铭教授)通过分析黑洞X射线双星Swift J1753.5-0127在12年长期爆发期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系统中的紫外/光学(UV/OPT)辐射机制,发现在爆发过程中,UV/OPT辐射可能是由外吸积盘的粘滞...
2022年5月24日,江门中微子实验地下700米的实验大厅内,为实现有机玻璃球自上而下逐层安装的升降平台已安装完毕并顶升至38米,为下一步有机玻璃球安装工作做好了准备。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I型X射线暴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大气电导率是指描述大气导电能力的物理量,是空间电动力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高空主要来源于银河宇宙线对大气的电离,低高度主要是地壳中的放射性气体释放导致大气被电离。大气电导率与地质条件、带电云、降水、雷电等因素均有关系,晴天大气电导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
大气水汽含量(PWV)是衡量天文观测台址的重要指标。台址大气中的水汽对天体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和散射作用,是造成地基天文观测设备在红外等波段观测不透明的主要原因。因此对PWV进行精确测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是衡量台址在毫米波、亚毫米波以及红外波段观测能力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组硕士研究生曾雨航、副研究员闫大海等人利用费米伽马射线望远镜公开的数据对耀变体1ES 0502+675的伽马射线辐射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2009年8月7日至2010年6月3日时间段内的能谱在1GeV出现了显著的硬化现象,光子谱指数从大约2.4变为1.3。研究人员通过采用经典单区同步自康普顿(SSC)模型,把硬化解释为同步辐射成分与同步自康普顿成分之间的过...
近日,国际天文学杂志《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臧蕾和钱声帮研究员等人对银河系超软X射线源研究的最新成果。该工作基于TESS测光数据,发现超软X射线源天箭座V的连续轨道光变曲线存在奇特的无规律变化,首次揭示了超软X射线源周围很可能存在分布不均匀的星...
2022年1月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研究团队以Tb3+/Al3+共掺杂石英玻璃为研究对象,Al3+单掺杂的石英玻璃为对比样,以X射线作为模拟光源,通过全面的光学性能测试并结合电子顺磁共振(EPR)手段,深入研究了Tb3+/Al3+共掺杂石英玻璃的暗化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清华大学“天格计划”学生团队GRID-02卫星载荷观测到首个宇宙伽马射线暴事例GRB 210121A,由南京大学天格团队与清华大学天格团队的同学合作完成了天格观测数据的处理和物理分析,这是天格计划首个正式发表的伽马暴科学观测结果,也是国际上同类纳卫星伽马暴探测项目中,首例取得科学发现和论文发表的伽马暴事例,证明该类微纳卫星在空间天文粒子探测、前沿天文科学观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一般认为Ⅰa型超新星起源于碳氧白矮星的热核爆炸,基本相同的峰值光度使它们成为银河系外距离的指示器,是研究宇宙膨胀的重要探针。Ⅰa型超新星存在多样性,不同前身星系统及爆发机制可能影响其作为距离探针的精度。研究表明高速Ia型超新星与正常速度Ia型超新星可能来自两个不同的群体。针对不同光球层速度Ia型超新星的观测研究,有助于Ia型超新星多样性的研究,并深入理解Ia型超新星爆炸机制及其前身星系统。
2021年9月16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奥运园区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承担的“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近地空间环境监测”课题绩效评价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